跳到主要內容

國防科技 / 武器發展簡介

本課程「武器發展簡介」為使各位同學對武器系統與目前世界各國所發展使用的新式武器能作有系統的認識,

並對我國獨立自主的國防體系與國防科技發展的成就有所了解,以啟發各位同學參與國防科技的興趣。

 

    從現在開始,我們將利用四週八個小時的時間來共同研討「武器發展簡介」這個課程。

 

    本課程共分為四章,第一章「研究武器發展之目的及重要性」。主要說明研究發展武器的目的與其重要性。第二章「武器簡介」。

本章除了定義武器及武器系統外,並對各類新型武器做簡介,最後介紹的是利用電子設施來輔助作戰的電子戰。第三章「我國

武器發展現況簡介」,在本章中將展現我國近來國防科技上的成就,而這些成就也就是所有參與國防科技研究人員與全國軍民同胞

眾志成城的心血結晶。第四章「武器對戰爭之影響」,從傳統武器。核子武器之分野與各自所形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到核子武器對

人類所造成的威脅與其解決之道,都有清晰的介紹;最後提到是美國雷根總統所提倡的戰略防禦方案( SDI ) ,這是近年來無論是

軍事戰略軍事武器上最熱門的話題,身為現代青年人不可不知。最後的是「結論」,也正是本課程的精髓,從其中我們瞭解到武

器只是沒有生命的物質,它或許可以因科技而改進,因改進而改變戰爭,但真正能駕御它的還是人,這意味著武器發展固然不可忽

視,但「人」才是決定的因素。

 

    第一章  研究武器發展之目的及重要性

 

    第一節  研究武器發展之目的

 

    做任何學習的一個共同要點便是:不只是「知其所以」,而且更需要「知其所以然」,因此,本課程開宗明義第一章便是要告

訴各位同學為什麼要學習這個課程。

 

    花費龐大的財力與人力去研究殺害人類的武器,就是一件深受議論的事情。曾在電視上主持「新武器大觀」的黑幼龍先生,有

一次接到一封指責他的信,信中的大意是:請他不要再散播戰爭的毒素,今天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掙扎於飢餓與疾病的痛苦深淵

中,他們急需要食物、醫治,而為什麼我們仍要花費大量的財力去從事發展與製造自相殘殺的武器,而不把錢去救濟他們?醫治他

們?但我們都必須承認一個事實;人是無法脫離現實的社會而生存的,一個國家更是如此,研究武器發展和製造武器,從表面上看

是浪費國家金錢與資源,實際上它是保護國民生命財產,保障國家安全和發展的最經濟手段。「世界和平」一直是全人類夢寐以求

的理想,但囿於國與國間現實利益的衝突,追求和平的歷程卻往往不能只限於和平的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歐洲的姑息逆流

助長了希特勒侵略的野心,而終導致戰火燎原,生靈塗炭,七0年代的越南戰場上,也因美國國內的反戰思潮促成巴黎和約的簽

約,而越南也就從此斷送...,類似這些實例,不勝枚舉。要達到世界和平,絕對不能赤手空拳,任人宰割。

製造武器的終極理想是不使用它,古有明訓「止戈為武」,或許我們可以永遠不使用武器,但絕對不可輕言放棄擁有武器。

知識青年是國家的準主人翁,肩負有為民族圖生存,為國家求發展的重責大任,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個人的前途當然是與

國家民族的前途息息相關,更何況國防武器中包含有最現代最尖端的各項科技,深入研究,勢必興味無窮,更可藉研

究成果運用在改善人類生活,因此,對武器發展的認識與研究,將成為每一個現代知識青年最具挑戰性與最具榮譽感的工作。

 

    本課程對武器發展與研究僅能算是個開端,希望各位同學能透過本課程對武器發展有個概括性的了解,繼而產生研究的興趣,

甚至能投身於國防建設的行列。茲就這些目的分述如下:

 

一、充實現代軍事學術、開拓青年知識領域

    人類的進行是隨著使用的工具而不斷成長,所以有最早的石器時代到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直至今日的核子時代、資訊時

代,換言之,人類用這些工具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另外令人不恥的是人類也使用這些工具自相殘殺,而且是時代越進步、科技越昌

明,殘殺的手段越殘酷,死傷的情況越慘烈,但誠如前面所論述的,我們必須面對著這個事實,而且也唯有面對著這個事實,才可

能使殺戮終止,和平到來。

 

    近年來,由於科技的突飛猛進,新武器的發展日新月異,舉凡槍砲、飛機、船艦、戰車、火箭、飛彈、核子武器、太空武器..等等,

洋洋大觀、琳琅滿目,其威力、速度及涵蓋範圍均已突破時空的限制,現僅以威力而言,現代的核子彈頭動輒百萬噸以上,據保守的估計,

美、蘇現存的核子彈頭(各約一萬顆 )其總爆炸能量,便足以分配世界上每個人約四噸炸藥的能量,一旦核戰爆發,

將有三十億人死於核戰中,美、蘇俱毀,全球將陷入「核子冬天」,殘存的人將羡慕已死去的..,這無異是世界末日,因此,

我們可以說:未來的戰爭若不幸爆發,則任何人,任何國家均無法置身事外。基於國防安全的需要,以及遏阻侵略戰爭的爆發,

對武器發展研究,將是每一個現代國家的重要課題。

 

    在這個多元的社會,現代青年應廣泛吸收各方面的知識,尤其是攸關國家安危的國防武器,因此,對武器的認識與研究,遂

成為每一位現代青年必備的基本素養。

 

了解武器發展現況,培養青年研究興趣

 

    武器發展由刀、劍、戟而至槍砲、飛彈、雷射中共稱激光 );傳統武器而至核子武器。尤其是近年來,所發展的各類型新武

器,推陳出新,目不暇給,就以美國的戰鬥機發展而言:從五0年代的F-86F-104 ;六0年代的F-14F-5 ;到七0年代以後的

F-14F-15F-16F-18,幾乎每隔十年便推出一系列新世代的飛機,而一架新型飛機從構想、設計、以至於生產與實用化,亦約

略需要十年光陰,換言之,當一種新型飛機問世之時,也就是下一世代飛機製作的開始。而新武器之研製,不僅是表面上的更迭頻

仍,而乃是實際上其所包含科技的不斷精進。就以電腦而言,三十年前是以真空管組成,其資料儲存量有限、計算速度慢、而其體

積大到需要幾間的房間來擺置,但其功能可能不及今日的個人電腦。因此一種表面上與過去舊型武器並無太大差異的新型武器,其

內部可能已包含較原型式功能增加五倍或十倍的新設計與新科技,理所當然的,其所涉及內容之龐雜與精深,亦已非往昔所能比擬

。所以現代武器發展的首要條件,便是必須建立在高深的學術基礎上。這個結論,對於所有的現代知識青年而言,是具有相當特殊

的時代意義:在過去的時代,「投筆從戎」是青年報國的唯一途徑,但時至今日,科學昌明,青年可基於自己的學識、

專長與興趣獻身國防建設,而達到殊途同歸的效果。

 

    研究武器發展是一項極具使命感的工作,樂於求取新知與勇於接受未知的挑戰是青年的天性,現代青年若能從了解武器發展的

現況為起點,進而培養研究武器發展的興趣,不但能為國防建設厚植潛力,且能為自已前途開創新機,更將帶給國家無窮的希望。

 

體認國防的重要性,促使人人關心國防

 

    復興基地臺灣數十年來的繁榮與發展,是建立在堅強的國防屏障上,在此其間,台海風雲變幻莫測,早期在中匪的「血洗台灣」、

「解放台灣」的口號下,中共發動了古寧頭攻擊、金門砲戰,但屢為我強大國軍所擊敗。中美斷交後,中共又展開了更惡毒的「笑臉攻擊」,

宣稱「和平統一中國」,倡議「三通」、「四流」,並開放外國人觀光,驟然使世人誤認為台海已無戰事,然而隱藏在這平靜的外表之後,

卻可能是一個可怕的暴風雨正在急速形成事實上,中共從未放棄以武力犯台的企圖,在民國六八年,鄧小平在東京說:

「不排除以武力解放台灣的可能性」。七0年四月李先念告訴歐洲民主同盟說:「共產黨絕不排除以武力統一台灣」。從各種跡象顯示:

武力解放乃是中共的一貫目標,凡我青年都應有最起碼的警覺,進而深切體認國家的處境,在既有的基礎上,繼續發憤圖強,

以確保國家的生存與發展

 

    「台灣是不沉的航空母艦」是因為全民的努力與對政府的擁護有以致之,近年來,由於全國上下一致地投入國防科技的研究與

發展,如科技預官的考選、各大學的合作與支援、公民營廠家研製國防武器所需的原料、材料、零件與裝備(據統計七百多家民間

廠商研製三萬九千多項裝備中,已有三萬二千件獲得成功)因而使得我國在建立獨立自主的國防體系上,能獲致許多重大的突破與

成果,從較早的工蜂火箭、昆吾飛彈、青蜂飛彈、雄風飛彈、到最近試飛成功的IDF 戰機及天弓飛彈、天箭飛彈,此外,無論在火

砲、槍械、船艦、電子戰方面亦均有傑出的表現。另以美國言,沒有一家公營廠家,國防工業全交由民間承製,不但建立了完整的

國防工業,更促使民間工業的發展,今日的戰爭是科技的、人才的戰爭,如果所有知識青年都有這樣的共同體認,人人關心國防建

設、人人參與國防建設,則國防必然堅固、國家必然強盛。

 

例:

  美國於一九四五年八月六、九日分別投在日本廣島和長崎的兩顆原子彈,各造成了十幾萬人的傷亡,看似殘酷與不人道;但是

當時美軍若無原子彈來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採取登陸日本的降日計畫,則依據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預估,單是美軍就將有百

萬名人員的傷亡,更遑論困獸猶鬥的日軍與無辜的百姓其傷亡總數將十倍於原子彈所造成的危害,這就證明了「止戈為武」的武器

發展策略是行仁,是救人的「仁道」行為。

 

    研究發展武器可滿足國防需要確保國家安全,其研發之科技可促進經濟升級,增加國民就業機會,提高人民所得改善人民生活

,在外交上會有意想不到的助益(例中共出售東風三型飛彈導致中共與沙國的建交),也可賺取外匯。

 

    第二節  研究武器發展之重要性

 

    所謂國防,顧名思義即國家的防衛,亦即阻止外來侵略、維護國家安全的力量、中共這幾年以來,一直高唱和平統一的濫調,

但是他們以武力犯台的野心卻始終沒有變更,而我國軍官兵在面對強大敵人的壓力下,亦整軍經武、枕戈待旦、不敢稍有懈怠,就

目前台海的情勢而言,雖然中共在武器數量上佔絕對的優勢,(中共與我戰機比約為十比一)但是在「質」方面卻不如我國軍,然

而這些有利於我的條件正在改變,中共殲八Ⅱ型委託美格魯曼公司改良航電裝備、向蘇俄購買SU-27 型機,但是在攻擊就是最好的

防禦的鐵則下,我國軍應不僅只求消極的防禦,更須積極發展有形的國防力量,以達到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康的目標,進

而完成反攻復國的神聖使命。

 

    武力為政治、外交的籌碼。亦是經濟文化的後盾。過去國與國之間的衝突,當運用政治、外交等手段無法解決時,多採取戰爭

的手段來解決,一九八二年以福克蘭群島戰役為例,若非英國擁有強大的武力作為後盾,亦只有眼睜睜地看著阿根廷軍隊坐擁福島

而徒呼奈何。就目前我國的處境而言,海峽對岸的共匪謀我日亟,在政治上,以「三通」、「四流」等統戰策略,作為對我分化、

孤立、瓦解之手段,在軍事上,則以「國防現代化」企圖達成其「武解放台灣」之最終目標。因此針對台海情勢,除強化反統戰之

各項措施外,國軍乃制定了「制空」、「制海」、「反登陸」等國防戰略構想,同時針對未來戰爭形態,擬訂各項武器裝備發展計

畫,除已經研製成功且幾近完備的火箭、飛彈系統及IDF 戰機、戰車、戰艦外,且尚有許多尚未暴光之計畫亦均在極力的發展中,

由於經過無數科技人員不眠不休的努力以及各民營工廠的全力支援配合,已使我國防科技發展達到令人刮目相看的境界。

 

    環顧世局動盪不安,鑑以當前世界各國軍事科技之快速發展,為達成保障國家安全,完成時代使命之目標,全國軍民對武器發

展之研究皆應奮發努力,以竟事功。

 

    西方有句名言︰「對敵人仁慈,無疑就是創造無窮的罪惡。」因此,美國前總統雷根曾一直不斷為其「星戰計畫」辯解,並認

為「軟弱就是鼓勵侵略」。

 

舉例︰

    世界上唯有美國無國(公)營事業,包括國防工業均為私人企業,其保密程度不亞於政府機構,例如休斯公司、福特公司、諾

斯羅普公司、波音公司、麥通道、格魯曼公司,是問雖然這些公司花費大筆經費從事研究發展國防工業,迄今並未有財務困難,另

美國科技發展也是世界一流,這些都是發展國防工業不但能獲取高利潤,並可帶動其他相關行業促使經濟發展,提高國民所得,改

善人民生活,據統計美國每十人就一人直接或間接從事國防工業。

 

舉例︰

    美政府出售F-16的原因有︰一、IDF 研製成功。二、法國幻象機採購成功。三、布希競選連任的選票壓力。

 

舉例:

    每當菲律賓、越南宣稱南沙群島是其版圖,而我與中共會不約而同駁斥,各位同學曾參加聯招,相信也發現考場門口賣文具都

要比文具店貴,而為什麼有人去買呢?另我中華民國經營南沙群島的太平島許多年,而中共並未派船去侵犯我們,而越南曾佔領南

沙群島的某一小島,而且該島還沒有淡水,中共居然派船隊去打越南為何?是否有一天我們台灣獨立中共是否會向世界宣佈平定內

亂,乃內政問題出兵台灣,台灣能獨立嗎?我們能不加強國防建設嗎?

 

    第二章  武器簡介

 

    第一節  武器及武器系統

 

系統︰

    武器亦稱兵器,乃戰鬥使用之器械,從原始人類使用的石塊、木棒,至今日戰場使用的槍砲、火箭、飛彈、雷射(中共稱激光

)..等,凡用以打擊或抵抗敵人之器械均屬之。與凶器有別。

 

武器系統:

    武器系統為一套以武器與其周邊設備組合,足以發揮所包含武器功能之裝置。例如:一支槍與其操作者之組合、一整套飛彈系

統、裝備齊整之戰機或戰艦。此外,個別之武器系統,亦可再組合成更龐大的武器系統,例如:空中的機群、海上的艦隊,或包括

高砲、飛彈、戰鬥機等個別防空武器系統的整體防空武器系統。(即所謂機、彈、砲防空武器系統,包括中、短程防空飛彈、在空

機、緊急起飛機、高砲、機砲、步槍等)。一個武器系統中亦可能包括好幾個次系統,例如一艘戰艦上,可能包括火砲系統、飛彈

系統、反潛系統..等。

 

武器與武器系統的區別︰

    武器僅為個別的硬體裝置,無法單獨發揮本身之功能,而武器系統除了包括武器本體外,尚包括其他輔助之周邊設備與相關之軟體,

功能完整,得以發揮所包含武器之威力。例如:一枚飛彈,只能算是武器,它必須與搜索雷達、射控系統、操作資料等組合

起來,才能算是一套武器系統。

 

    武器系統雖然包含了武器,並以發揮武器功能為最終目標,但二者之間並沒有一對一的關係,換言之,一個武器系統可能包含

了多類型的武器,例如:空軍低空防空火力--三五快砲(因其口徑為35mm,每分鐘射

擊四000發而得名)一組系統具有雙管火

砲車二部、電源車兩部(便於機動),天兵

雷達車一部,另加裝美製地對空麻雀飛彈,

使其防空武力涵蓋範圍加大,更能確保重要

基地,如機場、雷達站等的安全。

    總之,武器是武器系統不可缺的部分;

武器系統是武器得以發揮威力的憑藉,二者

雖然在範圍上、意義上有所不同,但習慣上

往往被混合使用。

四、武器系統基本單元及功用︰

    武器系統完整之功能端賴各種不同功用

的基本單元組合而成,這些基本單元必須相

互關連,才能達到所期望的整體效果,這些

基本單元及功用為:

  彈頭系統:為武器系統中之打擊力量。

  推進系統:為武器系統之動力來源,負

責投射彈頭所需的動力。

  發射系統:負責適時而安全地開啟或導

入推進系統。

  控制系統:負責目標資料之獲得、處理

傳達、瞄準,以及中途與終端的導向,以期

精確命中目標。

  載運系統:賦予武器系統高度機動力,

為武器系統打擊能力的迅速延伸及其本身防

禦的最佳保障。

說明:

    1控制系統:為求得「空」間的「準」

    2發射系統:為求得「時」間的「準」

與射速的「猛」。

    3彈頭系統:為求得打擊「力」的「猛

」。

    4載運系統與推進系統:載運系統係將

武器以機動力(力、強)迅速(時、快)運

至恰當的地點(空、遠);推進系統是將彈

頭以推進力(力、強)迅速(時、快)擊中

目標(空、遠),二者在性質上極為接近。

其差異為:載運系統通常負責載運武器,故

在武器之外;推進系統推進彈頭,所以在武

器之中,此外,在整個武器系統運作中,載

運系統運作在先,推進系統運作在後。

    5各基本單元運作之順序:武器系統在

運作中通常由控制系統先獲得目標的資料,

再由載運系統將武器系統運至有利的位置,

並在適當時機發射武器(發射系統),同時

開啟或導入推進系統,使彈頭飛向目標,最

後擊中目標(彈頭系統)。

舉例說明武器系統各基本單元:

例如:一隻步槍與其操作者之組合

      彈頭系統:子彈。

      推進系統:火藥、彈殼、槍管。

      發射系統:板機、槍機、底火。

      控制系統:準星、照門(覘孔) 表尺、槍管、手。

      載運系統:操作者。

射程:槍、砲口至彈著點的水平距離。

    有效射程:武器可能預期準確射擊而可獲得傷亡或損

              害效用之距離。

    最大射程︰為槍、砲所能射擊之最大距離。

    最大有效射程:一武器實施精確射擊能使敵人蒙受傷

              亡或損失之最大距離。

    最小射程:火砲自陣地能行射擊之最短距離。

彈道:槍砲彈頭於空中飛行的路線。(重心經過槍口及飛

      行至目標的路線)

口徑:係指槍、砲口的直徑,由內壁計算。

戰略:戰略是建立力量,藉以創造與運用有

      利狀況之藝術,俾得在爭取戰爭目標

      時,能獲得最大之成功公算與有利效

      果。

戰術:戰術是在戰場(或預想戰場)及附近

      ,運用戰力,創造與運用有利狀況以

      支持野戰戰略之藝術,俾得在爭取作

      戰目標或從事決戰時,能獲得最大之

      成功公算與有利之效果。

    第二節  各類武器簡介

一、輕兵器:

   對於輕兵器有許多種定義:

 1.一般言之,乃指武器中重量型式輕巧可

以人力運用於戰場者而言。

 2.較周延的定義:乃口徑在0.6 吋以下者

稱為輕兵器。

 3.現則範圍擴大,凡口徑在20公釐( 0.79

 )以下者均屬之。

    現代輕兵器由於設計上不斷改進,不但

己邁向自動化,並且兼顧實用性、輕便性,

其火力不斷增強,但其重量、體積反而不斷

減輕減少,以因應不同的作戰需要。

    輕兵器概分為1手槍。2衝鋒槍。3卡

賓槍。4步槍。5機槍。6霰彈槍。7榴彈

槍。

  手槍:為軍官及特種士兵(如飛行員、

裝甲車輛乘員..等)禦敵之武器。由於手

槍限於構造性能,始終無法成為主要性武器

。第一次大戰期間,手槍尚有攻擊性的作用

,到了第二次大戰期間,已退居為防禦性的

武器,而在越戰,更被戲稱為「自殺用武器

」。

  手槍依構造不同可分︰

   1左輪手槍:設計比較簡單,易於保養

,但裝彈數通常僅有六發,退殼、裝彈費力

、費時。

  2自動手槍:以火藥爆炸的氣體推動彈

殼向後,彈殼再推動槍機開鎖,並完成退殼

、拋殼、槍機被復進簧推動向前,將彈匣最

頂端的子彈裝填上膛,同時,擊鎚亦於槍機

後退時被推向後揚,形成待發狀態,這種「

後衝原理」的設計比較精密,射速較快,加

上較大容量(12-15 發)的彈匣式裝填,使

自動手槍可在短時間內發射較多的彈藥,故

較適於軍中使用。(自動手槍的「自動」係

指自動上膛,通常仍行半主動射擊)。

    手槍優點:構造簡單、輕巧、攜帶方便

、使用靈活、保養容易。

    缺點:射程近、子彈貫穿力弱,只

能作近戰中之自衛武器。

  美國四五手槍,乃因其口徑0.45吋而得

名,其子彈彈頭重15.16 公克,此新式的九

公厘子彈彈頭重一倍,初速只有253m/S,貫

穿力不強,因彈頭重,利於近戰。但產生的

後座力大而不易控制。目前美軍已以義大利

貝瑞塔m92 型手槍取代。

  義大利貝瑞塔M92 型手槍:一九八五年

美國陸軍經過六年的長期測試,終於宣佈選

為美軍的標準配裝,以淘汰老舊的四五手槍

本槍採用九公厘子彈,彈匣由握把下方塞入

,每次可填裝十五發加一發子彈,調整後,

可作連發全自動射擊,測試時,曾有發射四

五發子彈,命中四四發的紀錄,完美的結構

,高超的性能,確屬手槍中之極品。

 衝鋒槍:為採用手槍子彈,短槍管,重

量輕之近戰自動武器。蓋射擊遠距離的敵人

,以使用機槍或步槍為宜,但對於近迫的敵

人,由於衝鋒槍方向變換自如,可在短時間

內發提旺盛的火力,其操作比機槍、步槍靈

活,火力比手槍大,確為近戰之利器。

  衝鋒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義大利

首先使用,其短小靈活、方便,先後曾為各

國於戰車,戰壕內或小部隊近戰中使用。

  近年來,國際恐佈組織的興起,短小精

幹的衝鋒槍在整個反恐怖組織的行動中,居

然擔任了重要的角色。

  以色列烏茲衝鋒槍:為廿世紀後期最受

歡迎的衝鋒槍,推出迄今卅餘年歷久不衰,

已成為以色列士兵的「戰鬥標誌」,採用機

槍套住槍管的特殊設計,使槍身縮短僅及四

七公分、槍握靠近槍身中央,全槍略成T字

型,可行單手射擊,彈匣由槍把下方塞入,

便於黑暗填裝,彈匣容量有廿、廿五、卅二

、六四發裝等四種規格,使用九公厘子彈。

 卡賓槍:為步槍減短槍管、減輕槍身改

進而成之槍械,通常槍管以不超過廿二吋為

原則,最早為專供騎兵部隊使用而設計。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卡賓槍曾逐漸取代了手

槍在部隊的地位,主要由於其對克制敵人

遠較手槍有效,軍中一般士官、連級軍官及

特種部隊均偏愛之。唯近年來,步槍小型、

輕型化的結果,使卡賓槍與突擊步槍間的界

線已漸不明顯(例如美國M16 步槍槍管長度

僅一八.二五吋),在武器規格統一化的趨

勢下,卡賓槍將逐漸退出第一線,交由後勤

自衛部隊及警界使用。例如:美國M1卡賓槍

    美國M1卡賓槍:一九四0年十月,美國

希望能以一種輕型步槍取代衝鋒槍和手槍,

而發展出M1卡賓槍,其淨重僅二.三六公斤

,使用低威力子彈,後座力很小,有效射程

僅三百公尺,但輕巧靈活,使用方便,反應

迅速,因此很受歡迎。

 步槍:為軍隊中使用最普遍的基本武器

,起源於十四世紀初之火砲,因火砲過於笨

重,運動、使用均感不便,為適應單兵攜帶

與使用,及將火砲口徑縮小,重量減輕而演

變成步槍,故步槍實為火砲之縮小型。

  今日之步槍已從單發步槍、半自動步槍

、而演進至全自動步槍,其中老式的單發步

槍,每射擊一發子彈,便須以手動方式退殼

與裝填,耗時費力,故已遭淘汰。事實上,

步槍因射程遠、威力強、後座力大,通常行

半自動射擊,雖然步槍亦具有全自動性能,

但因其強大的後座力,在連發時,彈著分散

,命中精度欠佳,徒造成彈藥浪費,所以採

取折衷方式的「三發點放」,己成為現代步

槍發展的新趨勢。

  近年來,藉著戰場經驗的累積,例如:

根據美國統計,九五%的步兵戰鬥距離在四

百公尺以內,七0%的戰鬥在二百公尺以內

進行,所以超過四百公尺射程的步槍並不必

實際上,一般水準的步兵對超過三百公

尺以上的人體目標已不易擊中,因此,輕巧

、後座力較小的輕型步槍︱︱突擊步槍,便

成為現代步槍的代稱;其次,由於突擊步槍

兼具步槍的火力,卡賓槍、衝鋒槍的輕巧,

可能成為未來肩射武器統一化的標準

 機槍:機槍可分為輕機槍(重量在廿五

磅以下者)及重機槍(重量在廿五磅以上者

);輕機槍通常可由步兵攜行,並使用步槍

子彈;重機槍由於不夠輕便,通常裝置於車

上或陣地,其口徑通常亦較步槍為大;機槍

因運用彈鏈、彈鼓、彈匣裝填,故射速快,

火力強,強束密集,殺傷力大,可作長時間

之持續射擊,為最具威力之輕兵器。

 霰彈槍:霰彈槍的特性為:不須精確瞄

準,反應速度快,於近距離可造成密集殺傷

力,效果驚人。如叢林中之近戰、壕構戰及

城市巷戰中,霰彈槍確屬最佳武器。例如:

美軍在越戰時,巡邏隊的領頭者常配帶霰彈

槍,因為在近距離遭受伏擊,實在沒有時間

瞄準,只能憑反應,向大概方向猛轟一陣,

而往往卻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近年來,由於

發展為半自動及全自動射擊,使其威力大增

例如:美國MK3-A2型全自動霰彈槍

    美國MK3-A1型全自動霰彈槍:這是美造

的全自動戰鬥霰彈槍,採用左輪式彈槍之自

動旋轉設計,原理為︰運用可以在槍管護套

內滑動的槍管,在射擊前,復進簧會將槍管

壓在彈倉彈膛口上,發射後爆炸氣體會將槍

管向前推離彈膛口,並牽動一連桿轉動彈槍

,同時壓縮撞針簧,使之呈待發狀態,當彈

頭射出,壓力消失,復進簧再將槍管壓回新

的彈膛口時,又觸發撞針,再度發射這種

以滑動槍管「前座力」的自動射擊設計,確

為特殊。本槍射速每秒四發,每發有二百顆

彈珠,換言之,若以三十公尺射程所造成的

效果而言,可在三平方公尺的面積上,造成

八百個彈孔,威力驚人。

 榴彈槍:榴彈槍為專供發射槍榴彈之槍

械。槍榴彈之構造及威力相當於一枚大榴彈

,或小型之砲彈其射程亦恰好彌補手榴彈

(約五十公尺)與最小迫砲(約數百公尺)

涵蓋之間隙,其發射方式可分為兩類:一類

即由榴彈槍發射;另一類可套接於步槍槍口

上,以特種子彈發射,榴彈槍的特點為可對

較近之點目標或對較遠之區域目標作致命之

射擊例如:美國M79 榴彈槍。

  近年來,榴彈槍的發展趨勢,係將「榴

彈槍」加裝於步槍槍管下方以行射擊,除除

發武器功能多元化的效果外,亦可增加其命

中率。例如:加裝於M16 步槍的M203榴彈發

射筒。

    美國M79 榴彈槍、M203榴彈發射筒:以

榴彈槍專門用來發射槍榴彈之構想,為美國

所開創,而M79 榴彈槍便是此構想具體化之

產品,曾經使用於越戰,經過實戰所獲得的

經驗是:雖然此「專用化」的榴彈槍,確實

比過去套在步槍槍口發射者,具有更精確的

命中率,但其笨重的槍身卻意味著,當必須

攜帶步槍時,勢必造成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

窘境,因此將二者合而為一兼得其利的觀念

,又創造了加裝在M16 步槍槍管下方的M203

榴彈發射筒,實際上,它仍是一個相當獨立

的發射系統,有自己的板機、槍管與彈藥,

而僅借用了M16 步槍的槍把與瞄準具,其威

力足以摧毀一五0公尺的點目標或三五0公

尺的面目標,更何況它的隔鄰就是火力強大

,命中精確的M16 步槍,這種設計,確實是

無懈可擊的「天作之合」。

二、火砲:

  最早的火砲構造簡陋,僅以火藥爆炸之

推力拋射砲管中之石塊或鐵丸,以襲擊敵人

或摧毀城牆、建築、船艦等目標,效果不佳

。十七世紀時,由於彈道學研究,火砲的發

展迅速;十九世紀時,由於膛線及砲閂的運

用,而有後膛裝填的膛線火砲,末期無煙火

藥的發明及鋼製砲管的出現,更具備了現代

火砲的雛形。隨時代的進步,科技的昌明,

新式的火砲除具有「快」、「猛」、「狠」

、「準」的特性外,並藉其較高之機動力(

如自走砲)、較遠的射程(例如火箭增程技

術的運用)、較精確的命中(例如電腦火力

控制系統、導引砲彈等)、較大的威力(例

如核子砲彈),達到破壞、摧毀、殺傷、震

撼的效果,以支援廣正面、大縱深的作戰。

  通常凡射擊口徑大於0.六吋以上,並

裝置於固定或活動支架(載具)上,由多人

或機械操作之武器,稱為砲。按砲管長度與

口徑比例及彈道性能,火砲又可區分為:迫

擊砲、榴彈砲、加農砲、無座力砲。

 迫擊砲:迫擊砲是一種較原始的火砲,

古時稱為「臼砲」,其特徵為前膛裝填,光

膛(極少有膛線)砲管,發射尾翼穩定的砲

彈道曲度大仰角45--60度,初速慢,

適宜攻擊掩蔽物後之目標。射速快,能迅速

造成彈幕。構造簡單,重量輕,可用車輛或

人力搬運,機動性大。可發射高爆彈、化學

戰劑。

  1輕型迫砲:口徑60mm以下,總重不超

18kg,最大射程500-2000公尺。

  2中型迫砲:口徑60--100mm 總重不超

34-68kg ,最大射程2000--6000公尺。

  3重型迫砲:口徑100mm--240mm總重不

超過91kg以上,最大射程9000公尺。

  榴彈砲:所謂榴彈砲,其砲管長度與口

徑的比例,在二十倍至三十倍之間,彈道彎

曲,一般使用於間接瞄準射擊,其「彈道曲

度」與「砲彈初速」均介於加農砲與迫擊砲

之間。

  以相同口徑而言,若與加農砲相比較,

榴彈砲因初速較慢,射程較近,所以膛壓較

小,砲管壁較薄,砲架較輕。此外,砲彈所

受壓力亦較小,彈壁較薄,爆藥酬載量較大

,故適於擔任師級的支援火力。

 加農砲:所謂加農砲,其砲管長度是口

徑的三十倍以上,由於砲管長、膛壓大、初

速高,所以彈道低伸、射程遠,通常行直接

射擊或射擊深遠的目標,故常作為戰車砲、

反戰車砲、艦砲和海岸砲,以消滅敵人之運

動目標。

  以相同口徑而言,加農砲與其他火砲相

比較,其初速大、射程遠,但因膛壓大,砲

管壁須較厚,砲架亦較重,彈頭因須承受強

大壓力,故彈壁較厚,爆藥酬載量較小,因

此,加農砲除了戰車砲、艦砲外,在砲兵中

多屬於軍砲兵以上的武器系統。

  美國M59 式一五五公釐加農砲:為我國

現役長程火砲的主力,每門砲需要十四名兵

員,最大射程二二、000公尺,目前我國

共有XXX門,有部分配置於外島,遂行反

砲戰及砲宣作業等任務。

  美國M190A2式一五五公釐自走砲:砲管

六.一公尺,使用強力拋射藥,使其射程除

可發射傳統砲彈外,亦可發射雷射導引砲彈

、化學或核子砲彈。

 無座力砲:無座力砲為第二次世界大戰

出現之新武器,一九四0年首由德國使用於

戰場,因其重量輕、運動性能大,能在第一

線使用,並便於空運或空投,全砲構造簡單

,適量生產。

  無座力之原理為利用發射藥燃燒生成之

氣體,向砲管尾端開孔噴射所產生之反作用

力推進彈頭,致使砲身不產生後座力,無座

力砲由於膛壓小、砲管壁較薄,且不需構造

繁複之駐退復進機構,故整體構造簡單輕便

,尤適於第一線機動性的反戰車作戰。

  M40 式一0六公厘無座力砲:此砲為美

國在韓戰後所發展,為減輕重量,將砲管壁

改薄,砲架改輕,全砲重僅四八三磅,在短

程運動時,可藉前腳之小輪以人力推行,長

程運動時可架設於吉甫車上以增強其機動力

�  目前國軍步兵營兵器連均配備有仿此類

型的國造五0式一0六公厘無座力砲,作為

第一線戰防武器。

三、火箭與飛彈:

  火箭為中國人發明,遠在一二三二年,

南宋的守軍曾以火箭擊退來犯的蒙古人,其

後,經由蒙古汗國的建立與西征,將火箭的

技術傳入歐洲,但是由於缺乏良好的控制系

統,其運用在往後的數個世紀並沒有太大

的進展,直到二十世紀初,萊特兄弟發明飛

機之後,「無人駕駛」的概念啟發了導引技

術的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在美國,

史派里、克特林、萊特等人試驗成功一枚類

似遙控飛機,代號「甲蟲」的始祖型「飛彈

」,而開創了導引技術的先河。第二次世界

大戰期間,德國為了攻擊遠隔英倫海峽的英

國本土,一方面繼承了「甲蟲」的原理,製

成了一種利用噴射發動機推進的飛行炸彈︱

VI飛彈(此即為現代巡航飛彈之鼻祖);

另一方面,更結合了導引技術與火箭推進,

製成了歷史上第一枚彈道飛彈︱︱V II飛彈

,雖然這兩種武器的成功並未能扭轉整個戰

局,但卻為飛彈的發展,開創了重要的里程

碑。

 火箭與飛彈的區別:火箭由火箭發動機

(rocket moto) 推進,無導引裝置;飛彈由

噴射推進發動機(jet-propulsion engine)

︱︱為噴射發動機(jet engine)或火箭發動

機推進,具導引裝置換言之,火箭與飛彈

除導引系統有無之差異外,飛彈中並有一類

(通稱之為巡航飛彈)特具有別於火箭發動

機的噴射發動機。上述二者之差別為:火箭

發動機,自含燃料與氧化劑,燃燒推進時,

不需借助外來物質,為自足式發動機,其特

點為速率快,並可將彈體投射至外太空或水

中,故對空飛彈(要求速率)、彈道飛彈(

投射至外太空)與其他大多數飛彈均採用之

。噴射發動機,僅含燃料,需要吸入空氣,

借助其中的氧以產生燃燒反應推進彈體,由

於不需另攜氧化劑,故彈體相對的便較為輕

巧,通常具有多樣化的發射環境設計,唯速

率較慢(通常不超過音速),並限制於大氣

層中飛行,飛彈中僅有少數攻擊較緩慢目標

(例如反艦)或對地攻擊之類型採用之。簡

言之,有導引系統的是飛彈,無導引系統的

是火箭。

 火箭:火箭由於無導引裝置,又稱為自

由火箭,其發展至德國V II飛彈的誕生而蛻

變成另一種新的形式。戰後,導引技術隨著

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使得無導引的單發火

箭大都朝向更精確的導向飛彈發展,為彌補

火箭無導引的缺點,乃研製以量取勝的多管

火箭系統,因其機動性強,裝填迅速,發射

密集,在短時間內可對大面積目標進行飽和

攻擊,具有強大之破壞力與震撼力,已成為

火箭武器系統的主流,世界各國莫不競相發

展,例如美國MLRS多管火箭系統、蘇俄BM-

27多管火箭系統、我國工蜂式砲兵火箭等。

 飛彈:飛彈又稱為導向飛彈,是一種具

備飛行能力、導引裝置的炸彈。簡單的定義

說明了飛彈所具備的一些特性,包括推進系

統方面的「空中飛行」、「噴射推進」使飛

彈有別於火砲;「導引裝置」使飛彈有別於

火箭;「無人駕駛」使飛彈有別於飛機。而

這些特性的共同點便是持續性︱︱持續地推

進與控制,這種自發射而迄於命中目標的持

續性,使飛彈成為現代戰場上最具威力與運

用最為廣泛的武器系統。

  飛彈的種類繁多,通常以發射環境至目

標環境加以區分為1面對面、2面對空、3

空對面、4空對空等四類,其中面指的是地

球表面,包括地面、水面與水中

  1面對面飛彈:面對面飛彈不但延續了

早期火箭與火砲的作戰方式,更兼負了近代

飛機轟炸的作戰使命,揭開近代飛彈發展史

的德國V I�V II 飛彈便均屬之。地面因為

能承載各類戰具或便於各類大小彈體的儲存

與發射,且為人類生活及各種設施。戰具的

依據與基礎,既適於作為發射的場所,亦容

易成為攻擊的目標。因此,面對面飛彈所包

括者,小至人員攜行的戰防飛彈,大至數層

樓高的洲際彈道飛彈,其種類數量之龐雜

均為各類飛彈之冠,在整個飛彈系統中佔有

極重要的地位其所包括者概略可分為彈道

飛彈、砲兵飛彈、戰防飛彈。反艦飛彈等。

  反飛彈系統:利用巨型核彈在高空爆炸

產生之X光效應,可使來襲之飛彈彈頭變成

「啞彈」,此項X光效應之破壞力,可維持

數分鐘乃至一小時之久。在戰略要地部署反

飛彈系統,可減低對方之核子優勢,在冷戰

中尤具反嚇阻效用。

    彈道飛彈︰為飛彈系統中射程最遠、

威力最大之巨無霸飛彈,因其通常藉慣性導

引,按預定彈道飛行以攻擊目標故名。如︰

美國MX和平守護者式、潘興II式、蘇俄SS19

SS--20等。

  砲兵飛彈:為單發砲兵火箭所演進,

德國的V II飛彈即為最早的砲兵飛彈,是延

續砲兵作戰方式的飛彈系統,主要擔負戰場

支援任務,近年來,由於其射程不斷增加與

威力不斷增強(攜帶核彈頭),已漸失其原

來擔任戰場支援的戰術武器的角色,而成為

具有哧阻功能,被視為談判桌上舉足輕重的

重要籌碼。例如:美國長矛式飛彈、陸射戰

 

斧巡航飛彈、蘇俄SS-21SS-22、我國青蜂

飛彈等。

  陸射戰斧巡航飛彈:為美國用以對抗蘇

SS--20機動中程彈道飛彈而發展的巡航飛

彈系統,本型飛彈是AGM-84A 魚叉飛彈之延

所謂「巡航」是因導引的特殊設計而命名

,利用潛射或水面船艦發射,由於此類型飛

彈使用噴射發動機推進,為避免敵方之攔截

,所以採取貼著地表飛行的方式以躲避敵人

的雷達,而地表、地形自然就成為其導引最

好的依據,巡航飛彈所採取的「地形比對」

導引方式,即在其飛行途中,間歇性地向地

面發射電波,以回波判定地形狀態,再與本

身電腦所儲存的地形圖相核對,用以校正航

向飛向目標,在接近目標時,略作爬計開始

搜索目標,具有被動目標識別能力,圓周公

算誤差約為十八公尺,是目前世界上圓周公

算誤差最小的飛彈。於一九八三年美國海軍

在加洲太平洋飛彈試驗中心的海上試驗場,

NEW JERSEY戰艦上發射一枚裝置傳統彈頭

的本型飛彈,準確地命中六四0公里遠的小

島上的水泥建物靶標陸射戰斧巡航飛彈以

「組」為基本部署單元,每組有四輛發射車

,利用潛射或水面船艦發射,由於此類型飛

彈使用噴射發動機推進,為避免敵方之攔截

,所以採取貼著地表飛行的方式,以躲避敵

人的雷達,而地表、地形自然就成為祈導引

最好的依據,巡航飛彈所採取的「地形比對

」導引方式,即在其飛行途中,間歇性的向

地面發射電波,以回波判定地形狀態,再與

本身電腦所儲存的地形圖相核對,用以校正

航向飛向目標,在接近目標時,略作爬升開

始搜索目標,具有被動目標識別能力,圓周

公算誤差約為十八公尺,是目前世界上圓周

公算誤差最小的飛彈。於一九八三年美國海

軍在加洲太平洋飛彈試驗中心的海上試驗場

,由NEW JERSEY戰艦上發射一枚裝置傳統彈

頭的本型飛彈,準確地命中六四O公里遠的

小島上的水泥建物靶標陸射戰斧巡航飛彈

以「組」為基本部署單元,每組有四輛發射

車,每車四枚巡航飛彈。

  射程二千五00公里「戰斧」巡戈飛彈

可利用核子彈頭或傳統式的高爆炸藥彈頭執

行地面攻擊或反船艦任務,一九八二年開始

部署歐洲大陸。

  青蜂飛彈:係中山科學研究院研究發展

而成的地對地飛彈,它的外觀、大小和設計

與美國的長矛飛彈類似,為我國目前所製造

飛彈中最大型者。青蜂飛彈可能是我國過渡

至次中程彈道飛彈的重要產物,近年來由於

「制空、制海、反登陸」的國防策略,為了

爭取空優而積極發展天弓、天箭飛彈、IDF

戰機,因而暫時擱置了青蜂飛彈的發展。

  戰防飛彈:為極具威力的戰防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曾發展了一種有

線指揮導引的空對空飛彈X-4 ,不料這種空

對空飛彈卻成為戰防飛彈的鼻祖,即使四0

年後正服役的大多數戰防飛彈也脫離不掉這

種導引方式。例如:美國拖式、蘇俄AT-3

格爾反戰飛彈(火泥箱飛彈)、AT-5三角壁

飛彈、我國昆吾飛彈等。近年來由於雷射導

引技術的運用,新一代的戰防飛彈不但已擺

脫導線的羈絆,並經由空射,不再拘泥於面

對面的作戰方式。

  反艦飛彈:為蘇俄率先開發的「新品

種」飛彈,由於過去海面搜索受到海平面的

限制,各國對此類飛彈的發展並不熱衷,一

九六七年的中東戰爭,埃及海軍發射的俄製

SS-N-2冥河反艦飛彈,居然在廿七公里之外

擊沉了以色列(最大射程七二公里)的驅逐

艦,使得此類飛彈在一夕之間成為各國競相

發展的新秀,例如美國魚叉式、法國飛魚式

、我國雄風飛彈、中共海鷹式等。

  美國魚叉式:魚叉飛彈是一種專門攻擊

水面艦艇為主的亞音速巡航飛彈,可分為空

射、水中或水面艦射等多種類型,採用的複

合導引方式相當精密複雜;發射前期設定導

引資料輸入艦上電腦處理,發射後,最初以

拋物線彈道射入空中,旋即下降緊貼水面飛

行,進入終端導引階段時,彈體內部主動追

縱導引雷達開始運作鎖定目標直到擊中為止

。魚叉飛彈自一九七一年開始發展,一九七

七年發展完成,並隨即配屬美國海軍,為目

前美國反艦飛彈系統的主力。

    法國飛魚式:為法國反艦飛彈的代表

作,首於一九七二年七月配屬法國海軍,彈

體由兩節式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推進,發射

之初經由艦上電腦預計攻擊目標之航路,發

射升空後迅即下降貼近水面飛行,距目標約

十公里左右進入終端導引階段,主動追縱導

引雷達開始運作,鎖定目標直到擊中為止。

其空射型( AM39 )在一九八二年五月福克蘭

群島戰役中擊沉英國最新銳的雪菲驅逐艦;

在一九八七年五月於波斯灣擊傷美國具自動

防空火力的史塔克號巡防艦,兩度震驚世界

,堪稱近年來鋒頭最健的明星級武器,最大

射程七0公里。

  面對空飛彈:空防是國防的第一線,

無空防即無國防。和來自地面、水面、水中

的武力相比,來自空中的攻擊無疑是最迅速

、最難以防範的,尤其近年來飛機與對地飛

彈、反艦飛彈等使用,「以飛彈制飛機」、

「以飛彈制飛彈」似乎是最有效與必然的選

擇,在整個防空武器系統中,面對空飛彈挾

其「飛彈」的優越特性︱︱精確的導引、高

速長程的飛行,足以阻擋來自空中的任何威

脅,係現代防空武器系統的主力,因發射環

境不同,可分為地對空、艦對空二類。

  地對空飛彈:為因應來自空中攻擊的

地面防禦性飛彈系統,來自空中的攻擊通常

具極高的速度,且分佈於各種不同的高度,

若要擊落之,就如同用石塊擊落空中飛行的

蒼蠅一樣困難,因此,地對空飛彈在研製的

科技上屬於極高層次的武器系統。例如:美

國刺螫式、鷹式、勝利女神力士型、愛國者

式、蘇俄SA-14小妖精飛彈、SA-5SA-6 

SA-7及我國中正一00天弓I�II 型防空彈

等。

      美國刺螫式︰為紅眼飛彈之後繼型式

,本型人力攜帶式防空飛彈系統,(肩射紅

外線導引防空飛彈)係用作攻擊低空快速之

飛機目標,性能優越具備有效敵我識別系統

及反制干擾之能力,亦可裝備在船艦及以車

輛作載具。

    鷹式飛彈:為一種靈敏度高、機動性

強的防空飛彈系統,用以對付低空來襲之飛

機,必要時尚可截擊短程彈道飛彈,目前使

用者以屬一九七二年改良的B型系列為主。

鷹式飛彈採用半主動雷達歸向導引,配合地

面自動資料處理電腦,擬定目標截擊順序與

攻擊方式,發射極為靈快而精準,彈體長五

.0三公尺,徑長卅六公分,射程可達四0

公里,目前除美國與北約盟國中使用外,亦

為我國現役之低空防空飛彈。

    勝利女神力士型:為美國發展成功多

年的高空截擊飛彈,使用指揮導引方式攻擊

目標,當飛彈接近目標有效殺傷範圍時,指

揮感應引信爆炸,具有電子反反制能力,彈

體長一二.一公尺,徑長八0公分,射程可

達一二0公里,昇限達四五公里速度三.五

馬赫,彈頭可擇用高爆彈或核子彈頭,以對

付來襲之機群,曾經為我國高空防空系統之

骨幹。

    愛國者式防空飛彈:為美國新一代的

防空飛彈,發展這種飛彈之目的,在取代鷹

式與勝利女神力士型飛彈,導引方式採用無

線電指揮及由半主動相位列雷達歸向導引,

曾有三發齊射,同時命中三架高速靶機之紀

錄,其相位列雷達可保持同時追蹤一00個

目標,可令九枚飛彈同時鎖住攻擊九個目標

。且具有攔截戰術彈道飛彈之能力,其彈頭

為高爆破片炸藥,射程一0五公里,最大速

度可達五馬赫,這種高性能飛彈,已成為美

國防空飛彈的主力。

    天弓飛彈:係中山科學院致力發展的

科技結晶,為目前僅有少數歐美先進國家研

製的中程地對空飛彈。由於近年來電子科技

的突飛猛進,咸信其電子導控系統應較一九

六五年即著手設計的美國愛國者式防空飛彈

更為優良。

  天弓武器系統是針對確保民國八十年代

台海空優而設計,研製時程長達七年,已於

七八年九月廿五日移交部隊正式服役,其主

要特點有:

  射程遠:加大防禦縱深。

  具多目標同時接戰能力,可對抗敵飽和

攻擊。

  射控系統設計新穎,電子反反制能力極

佳。

  另美國現役愛國者能追蹤廿四個目標,

同時發射九枚飛彈,而天弓飛彈的追蹤性能

及發射數量,都要比愛國者高出一倍以上。

  天弓武器系統包括:天弓一、二型飛彈

、發射架、電源系統、裝填暨運彈車、照明

雷達、通信裝備及多功能相位列雷達。

   天弓一型飛彈:適合高、中、低空全空

域的防空飛彈,利用慣性參考儀作中途導引

,具備高功能數位電腦,擔任飛行控制的指

令下達及立即處理,再加上彈內電腦自行決

定最佳彈道。

   天弓二型飛彈:採用雙節式固體火箭發

動機,另彈內電腦可選擇最佳時機,以指令

使二型飛彈飛得更高、更遠,防禦空間幾乎

完全涵蓋台灣海峽上空。

 多功能相位列雷達:是長白計畫的成果

,是以射控系統控制天弓一二型飛彈,其

三度空間電子掃瞄,能同時完成目標搜索,

追蹤敵我識別及飛彈追蹤等多重功能,並

具備極優異的電子反反制能力。

 照明雷達:裝備放置於拖車內機動運用

,功能是照射目標,經由飛彈的尋標器捕捉

到反射信號加以鎖定,使飛彈進入歸向,完

成攔截任務。

   一、二型發射架︰

  一型發射架採拖車設計,可承載四枚飛

彈,並可快速轉動指向目標。

  二型發射架,每架承載一枚飛彈,採高

角度發射,使飛彈具全向性攔截能力。

  戰術中心:天弓武器系統的大腦,設置

在雷達車廂中,具有極高度自動化,能透過

清楚的戰情顯示,掌握戰場,並與全國戰管

系統結合,必要時,亦可獨立作戰,執行防

空攔截。

 艦對空飛彈:由於船艦運動遲緩,目標

顯著,常成為反艦飛彈攻擊的目標。英阿戰

爭中,一枚飛彈擊沉一艘現代化戰艦的事實

,曾經引起艦艇存廢的爭論。當然,在多元

化的現代戰場上,任何武器系統都有它的獨

特性與必要性,絕不可偏廢,更何況,任何

武器亦都有其極限與剋制之道,因此,艦對

空飛彈除了包含原有防空飛彈的特性外,更

特別擔負了反反艦飛彈的重責大任。例如:

美國標準式、海麻雀式、蘇俄SA-N-5SA-N

-6、我國海軍使用的美製海欉樹式等。

 空對面飛彈:空對面飛彈為飛機(直昇

機)與飛彈結合而成的武器系統,對於二者

之結合固然如虎添翼,但若分別從飛機與飛

彈的觀點視之,則形成兩種不同的類型︰ 

  從飛彈的觀點視之:此類型係將面對

面飛彈,藉飛機的載運以延伸或增強其威力

,例如:美國戰斧巡航飛彈空射型,新一代

的戰防飛彈︱︱美國拖式空射型、地獄火式

、蘇俄AT-6等;反艦飛彈空射型︱︱美國魚

叉式空射型、法國飛魚式空射型等。

  從飛機的觀點視之:此類型係將飛機

投擲的炸彈予以飛彈化。這種科技化的「神

風特攻隊」,起始於美國在越戰中對精準轟

炸的研究,其結果為飛機對地攻擊或轟炸的

技術開創了新的紀元,例如:美國舖路雷射

導引炸彈、小牛飛彈、百舌鳥、標準、哈姆

反輻射飛彈等。

     法國AM-30 飛魚式空射飛彈,一九八

二年英阿福克蘭群島之戰阿國以超級軍旗機

,右機翼下裝掛一枚飛魚飛彈,左機翼下裝

掛一枚機外油箱,於五月四日擊沉英國正在

執行哨戒任務最新建造的雪菲爾驅逐艦而一

舉成名,深深改變了世界各國之海權建軍思

想。

  阿國空軍是先行根據地面雷達所測得之

敵艦位置資料,令攻擊機接近目標,當機上

雷達獲得目標後,便行以機上火控系統進行

飛彈發射對雪菲爾艦之攻擊程序:是當攻

擊機接近目標卅八公里時,飛彈發射中途慣

性導引掠海飛行,當接近至約九.六公里時

彈鼻主動雷達開啟擊中目標後,彈頭雖未

能引爆,結果固態續航器繼續燃燒,點燃艦

體鋁合金及其易燃設備,終告沉沒。

    如何抵禦飛魚飛彈?

      空中預警機測出飛魚來襲,F-14

鬥機字母艦上起飛攔截。

      巡洋艦雷達於飛彈欺至四十英里內

時測初其蹤,若F-14戰機未加以摧毀,巡洋

艦須自保。

        A巡洋艦以音速兩倍射出地對空飛

彈。

        B干擾絲--投擲外層鍍鋁之玻璃纖

維,用來製造假的雷達反射目標,以欺騙飛

彈。

        C艦載密集砲火形成「金屬牆」,

每分鐘發射三簽發,以擊落飛彈。

   空對空飛彈:空對空飛彈為裝載於飛

機上,以攻擊空中目標的飛彈,由於其發射

環境與攻擊的主要目標均為高速且靈活的飛

機,在研製的技術上,各項系統的畏求都極

為嚴格,比起其他類別的飛彈而言,空對空

飛彈彈體小巧,感測靈敏,是一種非常精密

的武器,依射程遠近可分為三類:B一0

0公里以上。B一00至卅五公里B

五公里以下。

四、戰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以集中運用戰車

的戰術,開創了聞明的「閃擊戰」,戰車一

躍而成為戰場上的要角。近年來,由於科技

進步,紅外線夜視系統、砲身穩定系統、電

腦射控系統、雷射測距儀、多層鋁合裝甲、

滑膛砲與翼穩脫殼穿甲彈、渦輪發動機....

等的應用,使得戰車這種集五大戰力--火力

、防護力、機動力、通信力、震撼力於一身

的武器系統,成為現代戰場上最堅固與最具

威力的活動堡壘。

    戰車按其設計目標與任務可區分為:

   主力戰車:為各國戰車之代表,其任

務除了戰車與戰車之對決外,主要係以集中

運用、突穿深遠目標、擴張戰果為主,此外

亦包括戰場火力支援與協同步兵衝鋒陷陣等

,在設計上兼顧火力、防護力、機動力、主

要裝備為一具威力強大的主砲,另外再輔以

一些自動武器,如機槍或小口徑火砲,裝甲

厚重,性能優越,為戰車中的主力,例如美

M1艾步蘭式、德國豹Ⅱ式、英國挑戰者式

、法國AMX-32式、蘇俄T-80式、瑞典「S」

式、我國使用的M48 A3型等。

 輕型戰車:設計著重其機動力,故必

須犧牲其火力與防護力,一般而言體型輕巧

速度快,主要任務為偵搜,亦可支援步兵作

戰。為達其機動奇襲之目的,通常可由運輸

空運或空投戰場作戰。例如:英國天蠍式、

我國使用的M41 華克猛大式。

現代自走炮與戰車不同之處:

  自走炮的口徑大於戰車火炮的口徑,

並且射角在垂直面內,遠大於戰車,也就是

自走炮具有較大仰角。

  自走炮完全沒有裝甲防禦能力,即使

擁有,亦遜於戰車。

  自走炮主要以間接瞄準來進行遠程射

擊,戰車則直接瞄準進行射擊。

  未來的自走炮除了在一九八0年已開始

生產的輪胎式,以其聲音小,造價便宜且能

以高速在陸上做長距離行駛,除非地形太險

惡或路況太差的情形下已取代了傳統的履帶

式,更具有高度的機動力此外自走炮主要

的可能發展方向就是在彈藥方面一如雷射導

引炮彈、連發炮彈等一或是射控系統一如電

腦外,陸上行駛系統等一以期使之更具有強

大的火力與高度的機動力,另外裝甲彈藥補

給車的重要性也已經由證明,今後火炮的研

發方向應以此為主才是。

未來戰車發展之新趨勢:

  噸位小:是以輕巧又快速為首要條件

,所以以發展中噸位以下戰車最為適宜。

  無砲塔:將使戰車的車體低矮,而不

致形成敵人有利的目標。

  電腦化:使戰車的所有操縱系統,以

全自動的電子儀器控制,而簡化操作相對的

減少乘員。

  飛彈化:車上除主砲機槍外,並裝

設反戰車飛彈,甚至以飛彈代替主砲。

  紅外線夜視系統:以適應夜間作戰及

惡劣天候作戰。

  雷射裝備:除現有之雷射測距儀外,

儘量利用雷射效力來指控戰車及殺敵人、破

壞敵人設施。

  流線型:戰車馳騁在戰場上,最易減

少損害的,莫過於流線型的車體設計。

  核子化:如果打核子戰爭的話,戰車

本身不但是最好的防護體,如果設計以車裝

武器發射小型核子頭,將更為有效。

  戰車:全裝甲結構之全履帶車輛,有砲

塔(火砲)及自動武器,與通信、觀材等裝

置,具有越野之機動力,裝甲防護力並可發

揮衝擊力與震撼力,為地面部隊具有決定性

之戰鬥裝備,依噸位區分如左:

    輕戰車:廿六噸以下。

      中戰車:廿六噸不含 )至五五噸 (  )

      重戰車:五五噸不含 )以上。

   裝甲車:為減少射彈及砲彈破片之危害

以防護車輛本身與乘載人員之安全,將車身

及引擎室外部施以甲板結構稱為裝甲車,其

型式可分為:輪型、半履帶、全履帶三種,

以裝甲結構又可分為全裝甲與半裝甲。

  兩棲戰車:係指戰車行駛陸地或水上者

,稱兩棲戰車,兩棲乃是由海面之攻擊,將

部隊登陸至敵方海岸。

五、飛機︰

  自一九0三年萊特兄弟發明飛機以來,

歷經兩次大戰,飛機一直是倍受重視與發展

迅速的戰具,尤其在「空權至上」的現代戰

場,飛機性能之優劣,航電裝備之良窳,以

及火力之強弱,均是影響爭取空優,確保空

權之關鍵因素。民國四七年八二三砲戰期間

,我空軍健兒以F-86軍刀機再配合紅外線導

引的AM-9B 型響尾蛇飛彈,創下擊落中共

MIG-17型機一比卅一的輝煌戰果,使中共從

此默認國軍擁有臺海制空權。一九八二年英

阿福克蘭群島戰役,阿根廷所損失的一0一

架飛機中,約有23是被英國AV-8A 獵鷹

式攻擊機所擊落,而獵鷹式獨特的垂直昇降

、左右橫飛的高超性能便是其縱橫蒼穹,所

向無敵的憑藉。在同年夏天,以色列以攜帶

響尾蛇和麻雀飛彈的F-15鷹式戰鬥機與F-16

戰隼式戰鬥機進襲貝卡山谷,一舉擊落敘利

亞俄造MIG 機八三架,而本身毫無損失,這

些例證,均說明了一個事實,飛機性能之優

劣往往是一場戰爭勝負極重要的因素。所以

當今世界各先進國家在飛機之設計。生產方

面,都不斷力求精進,而其類型也因而益趨

繁複,茲就作戰任務而言,軍用飛機概可分

為:

 戰鬥機:為戰術空軍之主要飛機,具有

加速快、爬昇力強、操縱靈敏、火力強大等

優異特性,通常以戰術任務為著眼。

  攻擊機:具有較長續航力,較多彈藥掛

載量,專用於支援地面部隊作戰的「輕型轟

炸機」,由於主要任務在於支援地面部隊作

戰︱︱例如密接支援、戰場阻絕、反裝甲作

戰等,故其必須具備良好的低空運動性與堅

實的防護力。例如:美國A-10雷霆式、蘇俄

Su-25 蛙足式、英國獵鷹式等。

 轟炸機:為戰略性攻擊用的飛機,具遠

航程、大載量、全天候飛行能力,可攜帶各

種傳統炸彈或核子武器(含巡航飛彈)越洋

打擊敵人。由於轟炸機為有人駕駛的飛機,

在核子攻擊時,可臨危受命,執行任務,而

在危機解除時,亦可臨時召回,避免浩劫;

不像彈道飛彈,只要一按發射鈕,便無法收

回成命,所以轟炸戰在三合一的戰略武器中

,比其他二者均較具運用彈性。例如:美國

B-1B、蘇俄TU-26 逆火式、中共轟五型等。

  偵察機:要想望遠,必先登高,而偵測

敵情的最好方法便是由空中俯視,因此偵察

是飛機在軍事上最早的用途,便不足為怪。

現代偵察機由於有良好的飛行性能與精密的

偵照設備,在遼闊的天空中,為現代空軍的

耳目。例如:美國SR-71 黑鳥式。

 反潛機:具有偵測、搜索和攻擊水下目

標能力之海上飛機,為反潛作戰之利器。在

整個反潛作戰中,其最具機動力,通常在得

到敵潛艦的概略行蹤時,反潛機便開始搜索

指定的海域,並聯絡其他反潛部隊,一旦測

知目標位置,則朝敵潛艦之潛行方向投下聲

納浮標,這時除可用機載反潛武器攻擊外,

亦可配合後續到來之反潛部隊圍殲之。例如

美國S-3 北歐海盜式等。

 預警機:為擔任先期搜索、警報敵情之

電子戰飛機,可遂行空中做戰管、導航及海

上偵巡等任務。其原理乃是利用飛機將雷達

昇至空中,除增強雷達偵測之機動性外,亦

可掃除地形掩蔽(因地球是圓的)所造成的

死角,而擴大偵測與預警的範圍。例如美國

E-2 鷹眼式、E-3 哨兵式等。

 空中指揮機:為預防發生核子戰爭時,

地下指揮部一旦被摧毀後,由它擔任核子反

擊的總指揮所,由於任何軍事或政治指揮結

構,若無其最高領袖之指揮,即不可在危機

來臨時有效運作,而今日之核子攻擊其威力

使地面、地下任何設施均難以倖免,所以空

中指揮機便擔負了核子反擊(保證報復)的

重責大任。例如美國E-4 式空中指揮機。

  電子反制機:配賦特殊電子裝備之電子

戰飛機,可實施電子干擾、截聽及各項反制

措施,並可指引隨之任務戰鬥機,掃蕩地(

水)面目標,電子反制機所從事的是「攻擊

性」的電子戰,在電磁波頻譜上獵殺敵人的

電子作戰能力,以瓦解敵人的C3I ( 指揮、

管制、通訊與情報 )網路,從而癱瘓敵人的

作戰能力,故可稱之為名副其實的「電子殺

手」,例如美國EA-6B 徘徊者式。

  運輸機:為裝載人員、軍品以支援空運

、空投、空降作戰之大型飛機,是機動作戰

中極重要的載具,例如美國C-130 力士式運

輸機、C-5A銀河式運輸機等。

 直昇機:直昇機原理的根源是中國的竹

蜻蜓,為採取旋翼設計、垂直昇降之飛機。

其實直昇機與一般定翼機相較,在飛行原理

上並無多大差異,只是直昇機的旋翼(可視

為扭曲之機翼)採圓形運動,而定翼機的機

翼採直線運動,兩者雖有不同,然而皆是靠

機翼的攻角或通過機翼的氣流,造成昇力上

舉機體以飛行。因為直昇機圓形運動的旋翼

,不像定翼機直線運動的機翼必須帶動機身

同速飛行,故其可定點垂直昇降且滯空性佳

,運用靈活,適於惡劣地形成低空野戰活動

概分為:1攻擊直昇機。2通用直昇機。

3觀測直昇機。4反潛直昇機。5運輸直昇

機。

  空中加油機:運用空中加油,不但使戰

機航程增加,延長滯空作戰時間,更由於不

必顧慮起飛時之酬載及油料之重量限制,因

而可儘量地增加任務酬載,期以較少量的飛

機及架次達成任務空中加油方式,可以相

同機型之伴同式加油系統或專責加油機實施

加油系統又可分為油箱、油管、斗形嘴、

受油探管式及加油管式兩種。伴同式僅能為

一架受油機實施空中加油,而專責加油機最

多可同時為三架受油機空中加油。加油機空

中加油,通常在一萬公尺的高度,以每小時

四二五︱九00公里之飛行速度實施。

  另對於反潛作戰任務來說,這是與航程

無關的另一項考慮,空中加油,可使反潛機

長期滯空追蹤潛艇,可不必因油量不足而返

航與另一架反潛機交接任務,以致造成追失

或資訊傳遞不全等缺失。

  飛機航速係以「馬赫」簡記之,馬赫

MACH為奧地利物理學家之名,其定義為在一

相對運動中之物體以其運動所經介質中之音

速度量之,用數目表示其比值,音波經由一

介質而傳播,其傳播速度隨介值及溫度之不

同而異,在海平面標準狀況下之空氣中,音

波傳播速率約為一一00呎秒或七五0哩

時,在攝氏零度幹燥空氣中音速約為一0

八七呎秒或七四一哩時,在攝氏八度之

水中約為四七0八呎秒。

六、艦艇:

  海洋面積佔地表三分之二強,在軍事上

極具戰略價值,世界各瀕海國家莫不競相發

展各類型艦艇,以達其拓展海權、防衛海疆

之目的。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迄第二次世界大

戰期間,「船堅砲利」一直是海戰的不二法

則,因此裝甲厚重、砲火強大的巨型戰鬥艦

便成為海上的霸主,不料到了第二次大戰末

期,航空母艦籍其艦載飛機而威力大增,一

躍而成為新的海上霸主。戰後,其他各類型

水面艦艇,因仍具有各自特殊的作戰任務,

依舊活躍在世界各海域。較特殊的,乃是近

年來小型奇襲的飛彈快艇的出現,為原已危

機四伏的海面上平添一支出其不意的奇兵。

水面下的潛艦一直是各強國競相發展的海戰

利器,依其隱匿的特性,很有可能取代目標

醒目、脆弱而易受攻擊的航空母艦,成為未

來新生的主力艦。

  現代艦艇為肆應作戰需要,在動力上,

由傳統蒸汽、柴油而至核能推進;在火力上

,由火砲而飛彈,其射控並進入全自動化階

段,尤其是潛水艦與航空母艦的發展,使艦

艇作戰形態趨於立體化、多元化。茲就作戰

艦艇依作戰任務與形態分類介紹如次︰

 潛水艇:潛水艇依動力分有傳統動力與

核子動力兩種,依所裝武器分有導彈潛艇

SSG 、彈道飛彈潛艇SSB 、攻擊潛艇SS三種

  潛水艇係於水中之戰艦,具有獨立、隱

秘、奇襲等特性,尤其核子動力的運用,使

潛水艇可長期潛航,可擔任戰略(對內陸襲

擊佈雷封鎖、破壞航運、戰略嚇阻)及戰術

(偵察、巡邏、襲擊、支援艦隊作戰)等各

種不同之任務,其裝載之潛射彈道飛彈為三

合一戰略武器(即潛射彈道飛彈、洲際彈道

飛彈、長程戰略轟炸機等)中極重要的一環

。依第二次大戰,美日太平洋海戰戰果統計

,日本艦船共損失有九二四萬噸,其中五七

.五%係為潛水艇擊沉,而被航艦飛機擊沉

的只有二三%,被陸上飛機炸沉的有九.三

%而被水面艦擊沉的僅有三.五%已接近微

不足道。

  航空母艦:

    1攻擊航空母艦CVA :載以戰鬥機、偵

察機、電子反制機為主,主要任務爭取制海

,亦即攻擊敵艦、敵機、或在兩棲作戰中提

供密接空中支援。

  2反潛航空母艦CVS :載以各式反潛機

為主,主要的任務為獵殺潛水艇。

  航空母艦作戰的憑藉係以空中預警機早

期偵知敵人,再以攻擊機與戰鬥機拒敵於數

百浬之外。新型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裝有重

裝甲防水隔艙嚴密,縱被擊中多枚飛彈或

魚雷亦不致立刻沉沒;就以「企業號」航空

母艦來說,如果有九枚炸彈,其爆炸威力相

當於六個蘇聯製巡戈飛彈,同時在它的甲板

上引爆,「企業號」也能在爆炸發生一小時

就恢復空戰作戰;由於潛艇威脅日增,美國

的航空母艦已增駐反潛機並滅少攻擊機,使

其兼有打擊敵艦(機)與反潛的雙重能力,

由於航空母艦體型龐大,又未裝重型火炮,

故在作戰活動時,平均至少有四︱六艘驅逐

艦擔任護航,此外尚有一︱二艘飛彈巡洋艦

其防空艦。

  近年來核子反應爐的設計製造進步甚多

,一艘九萬噸的航空母艦只須使用兩座核子

反應爐,即可產生足夠的動力,裝填燃料一

次後均可維持十三年使用,以一艘航空母艦

壽命為廿五年來計算,僅須在服役十三年時

加添一次燃料,直到除役以前都沒有動力燃

料補給問題。

 戰鬥艦:又稱為主力艦,係集強大火力

,厚重裝甲與高速於一身之作戰艦艇,有如

一座海上活動堡壘基地,能承受巨大的損害

,其主要任務是巨大火砲摧毀敵艦。以第二

次世界大戰時日本的「大和號戰艦」為例,

主砲口徑達十八吋,至今仍無出其右者,裝

甲最厚部分竟達廿五吋(約六三.五公分)

,堪稱傲視古今;但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

海上作戰形態的改變︱航空母艦所載飛機之

參與作戰,使艦隊之決戰遠在火砲射程之外

(飛機作戰半徑至少以數百公里計,而火砲

射程絕少超越一00公里者)。而令其英雄

無用武之地,故戰後其地位已為航空母艦所

取代。但後來戰鬥艦反而成了航空母艦的護

航艦,主要擔任防空的任務,另在兩棲作戰

時,以其艦砲支援地面部隊作戰。

 巡洋艦:巡洋艦是介於戰鬥艦和驅逐艦

之間的水面戰艦,通常噸位在五千至一萬噸

者稱為輕巡洋艦,一萬噸以上者稱為重巡洋

艦,其武器配備大致包括反潛直昇機、戰鬥

直昇機、反艦飛彈、艦對空飛彈、艦砲、機

關砲、魚雷等,因火力強、速度快、反應靈

敏,故不論在海上作戰、護衛船團、航空母

艦等方面,均能勝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科技突飛猛進,巡洋艦由於有較大的噸位,

足以裝載各類型功能強大的雷達、飛彈、偵

測儀器、反潛裝備..等,再加上運用核動

力推進的趨勢,必將成為現代海洋上「十項

全能」的戰艦。

 驅逐艦:為多用作戰艦。噸位約為三0

00︱五000噸,介於巡洋艦與巡防艦之

間,速度快、火力強、驅逐艦之設計主要係

配合海軍大型高速艦船作戰,其主要任務為

反潛,亦可擔任哨戒、護航、艦砲支援及海

上搜救任務;例如:保護航空母艦擔任制海

及參與海空反潛獵殺作戰或兩棲空中支援與

艦砲支援等任務。其主要武器包括:艦砲、

魚雷、反艦飛彈、反潛火箭與防空飛彈等。

例如美國查爾斯、亞當斯級飛彈驅逐艦、史

普恩斯級驅逐艦。

 巡防艦:為排水量在一000︱三00

0噸間之戰艦,其與驅逐艦之比較,除排水

量較小外,另外在航速要求上也較低(驅逐

艦約卅節巡防艦約廿餘節),至於武器方

面與驅逐艦無太大差異。

  巡防艦的功能:反潛、防空、導引飛機

,並藉以遂行護衛並支援水陸兩棲作戰。

 飛彈快艇:係一種速度超過卅節,排水

量不超過五00噸的輕型作戰艦艇,艇上主

要武器為四︱八枚反艦飛彈,並輔以防空快

砲,使其具有防空、反艦的雙重能力,雖然

飛彈快艇體積小,但它所發射的飛彈對敵艦

所造成的損害程度,往往不亞於第二次世界

大戰時巡洋艦八吋砲的威力,因此飛彈快艇

已為小國海軍作戰開創嶄新的局面和期望。

飛彈快艇因體積小、速度快、火力強、可利

用地理上的隱蔽和戰術上的奇襲等特性,以

攻擊沿岸地區敵人及水面船艦,故最適於近

海防衛作戰。

七、水中兵器:

  為用於攻擊水中目標之武器,主要包含

反潛武器系統,有些類型(例如水雷、魚雷

)亦可攻擊水面船艦。

 深水炸彈:為最早之反潛武器,利用彈

體下沉至所定深度引爆之爆震摧毀潛艦,或

使其喪失戰鬥能力。例如英國MK-11 型深水

炸彈。

 反潛火箭:為利用火箭動力,投射魚雷

或核子深水炸彈至敵潛艦上空,再利用降落

傘落入水中摧毀目標之水中兵器。例如美國

ASROC 反潛水箭。

 魚雷:為具備推進裝置與爆破性彈頭之

水中兵器,可分為導向魚雷與直線奔向魚雷

,前者具導引裝置(通常為音響歸向導引或

有線指揮導引);後者無導引裝置。

魚雷可分成四大部分:

    1尋標器 

    2彈頭和引信

    3導向裝置

    4推進系統

魚雷使用能量:

   1壓縮空氣

   2化學能量

   3電池

 水雷:為具備感測器與爆破裝置之水中

兵器,通常以漂浮、繫留或沉底等方式散佈

於水域,藉船艦航至其威力半徑內,以觸發

、水壓、音感、磁感等方式誘發水雷之感測

器而引爆其所裝置炸藥,為在任何水域中,

發揮經濟有效的阻絕、封鎖功能的利器,亦

是最符合成本效益的武器之一。例如:美國

MIK-55水雷。

 機雷:為結合魚雷與水雷特性的水中兵

器,係由一組感測器和一個魚雷櫃所構成,

當目標進入其感測範圍,則會自行發射導向

魚雷,摧毀目標故機雷實際上即為伺「機

」而動之魚「雷」。例如︰美國擄掠者囊莢

魚雷(Captor)。

八、太空武器:

  凡用於攻擊太空中目標之武器,稱為太

空武器。

  自一九五七年蘇俄發射人類第一枚人造

衛星「史潑尼克號」以來,美蘇雙方即不斷

從事太空爭霸戰。

  人造衛星可擔任重要的軍事任務,如︰

太空通訊、偵察照相、空中監視、船艦導航

..等,所以人造衛星可能是當戰爭爆發時

,敵人太空武器所欲獵殺的首要目標。

  一九八三年美國雷根總統提出「戰略防

禦方案(SDI )」的構想,主要內容即計畫

運用導能、動能武器於太空中摧毀敵方的彈

道飛彈。這個構想如果能實現,太空武器勢

將成為未來整個軍事武器系統中,最新銳的

武器系列。

 反衛星系統:即「殺手衛星」,為太空

中最早具有武器形式者,其任務為摧毀敵人

衛星。

  蘇俄採用︰將殺手衛星以火箭推進送入

軌道後,即自行操作接近目標衛星,然後引

爆內裝的炸藥與目標衛星同歸於盡。

  美國採用:一九七八年以一架F-15戰鬥

機,在高空發射一枚飛彈,彈頭即為一顆具

有紅外線感測器,小型電腦與數十具速迷你

火箭的殺手衛星,它以每秒約七五00公尺

的高速直接撞擊並摧毀目標,唯其射程尚不

足以威脅重要之通信衛星及先期預警衛星。

 導能武器:是一種以高速(光速或接近

光速)、緊密集中、精準指向之高能量波束

攻擊目標的武器系統,因為其形式主要是「

能」而不是「質」,所以它具有其他一般武

器無法比擬的一些優點:  

    1無形之能量,不佔空間、沒有重量、

發射時無後座力。

  2接敵時以波束直接指向目標,精確而

快速。

  3連續性之波束雖無形上之彈頭,但波

束上每一點均具相似於彈頭功能之破壞性,

故可快速連續攻擊目標。

  雷射武器:雷射是一種光能增幅器,

其原理係將輸入的能量經由刺激某種介質而

轉化為光能,並在介質中反覆激發、過濾、

儲存,經不斷提昇與純化,最後從介質中釋

放出同方向同頻率同調性的光子束,此

即為雷射光。

  雷射光基本上和一般光是相同的都是電

磁波,不同的是一般光雜亂無章,能量密度

小;雷射光整齊同向,能量密度大。

 粒子束武器:粒子束是以原子中的質

子、電子或帶電的重離子作為發射物,在高

壓電場加速器中,靠著路徑上每一分段正負

極不斷地轉換所產生的吸力斥力︱一推一吸

,加速至極高的速度發射出去,以粒子的形

態攻擊目標,因可直接穿透目標物的金屬外

殼,破壞內部的電子及機械裝置,是極具威

力的導能武器。

 動能武器:動能武器係以撞擊或傳統之

爆炸方式摧毀目標之武器,其所包含極為廣

泛,而其中以高動能武器最受矚目。高動能

武器基本上與傳統武器中的槍砲並無多大差

異,都是發射一顆高速的金屬彈頭衝向目標

,不同點在於高動能武器不是利用一般槍砲

的火藥推進方式來發射,而是以電磁場的感

應驅動,或高壓電瞬間熔燒金屬蒸汽推進,

因此可達到二十倍音速以上的速度,遠超過

傳統槍砲所能達到的三至四倍音速的極限。

高動能武器強調的是彈丸本身高動能所造成

的破壞力,而非彈丸內之炸藥威力,目前發

展已具雛型的高動能武器為磁軌加速砲。

九、核生化武器:

  核生化武器係核子、生物暨化學武器之

統稱,為異於一般傳統武器之特種武器,其

特殊之破壞殺傷力均極具殘酷性與毀滅性,

使用上多為國際社會所避免或禁止。茲將三

者分述如下︰

 核子武器:係利用原子中核子分裂或融

合之連鎖反應,產生質量損失,轉換成極高

能量而爆炸的武器,按其構造與爆炸原理之

不同又可分為原子彈、氫彈、中子彈等。

    1原子彈:係最早之核子武器,利用核

子分裂之連鎖反應而爆炸,一九四五年八月

投於日本廣島長崎的二顆原子彈便屬此類型

  2氫彈:係人類製造的武器中爆炸威力

最強大者,利用核子(氫核子)融合之連鎖

反應而爆炸,由於氫核子融合需要極高溫之

環境,故通常先以核分裂之原子彈作為「起

爆劑」以完成核融合反應,並因核融合會產

生大量之中子,故其外層再可吸收中子而產

生核分裂反應之材料,所以其爆炸過程實際

上應為分裂︱融合︱分裂之反應,因此爆炸

威力驚人,其產生的能量可達千萬噸以上。

  3中子彈:係利用核子融合時產生大量

中子以達到高殺傷力低破壞力作用之核武器

,其設計原理乃盡量降低核融合之爆炸威力

而產生大量高速中子,以摧毀生物(人員)

之組織,達到僅殺傷人員保全戰利物資之目

的。

 生物武器:(細菌武器)

    系利用微生物(包括濾過性病毒、立克

次體、細菌、真菌等)對人畜經由感染途徑

造成疾病或死亡,產生相同於武器之殺傷效

果,因其作用無聲無息,且極具蔓延性,防

不勝防,故無論對有形無形戰力均極具破壞

力。茲就不同病媒分述之︰

  1濾過性病毒:

   係最小最簡單的生命,必須寄生於活

細胞中,始具活性與繁殖能力,若單獨存在

,則形成結晶不能繁殖,日本腦炎、登革熱

、流行性感冒、天花等病毒均屬之。

  2立克次體:係一種大小介於細菌與濾

過性病毒間之微生物,它無法在活細胞外獨

立生存,通常寄生於蝨、蚤等吸血節肢動物

,人體遭其咬傷,即可能遭感染而生病。洛

磯山斑疹熱、恙病等均屬之。

  3細菌:係一類構造簡單的單細胞生物

,其生命現象介於植物與動物之間,細菌可

能是生物界中分佈最廣數量最多的一種生物

,炭疽病、鼠疫、淋病、梅毒、傷寒、痢疾

、肺結核等可怕疾病均由細菌感染所引起。

  4真菌:係指一群不含葉綠素、不行光

合作用的植物體。黴菌、蕈類均屬之。真菌

類球蟲可引起球狀孢子蟲病,唯效果極難預

測,故作為生物戰劑並不理想,但由於不能

預防及作有效治療,大量使用可造成敵方極

大的困擾。

  施放方式:

  1利用飛機投彈施放帶菌昆蟲動物。

  2利用飛機艦艇攜帶噴霧裝置。

  3將生物戰劑裝入炮彈、炸彈、導彈內

      施放。

  化學武器:以毒劑殺傷有生力量的武器  

  係利用化學藥劑之化學毒性殺傷人畜或

污染地帶。因近年來化工科技之突飛猛進,

毒劑毒性之劇烈亦一日千里,就純軍事觀點

而言,化學武器可分為三類︰

  1殺傷性:用以造成敵方嚴重傷亡而喪

失戰鬥能力。例如神經毒氣、血液毒氣、窒

息性毒氣、糜爛性毒氣。

  2癱瘓性:用以使敵方數小時或數日喪

失戰鬥能力,但可以不須治療而自行復原。

如美軍核定之BZ戰劑、失能性毒劑︰1精神

失能劑。2軀體失能劑。

  3騷擾性:用以使敵方暫時失去戰鬥能

力,但只要脫離毒區即可復原。例如摧淚劑

、噴嚏劑等。

      第三節  電子戰

    自十巴世紀以前之作戰方式以路上作戰

為主,十九世紀則發展到海上作戰,「英旗

不落日」,廿世紀自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

發展到空中作戰,但是從八O年代的英阿福

島戰爭及九O年代的波灣戰爭,讓我們深深

感覺到電子時代的來臨,亦即可預判的廿一

世紀將發展到以電子戰為主導的戰爭。從前

面兩節的武器簡介中,所有的武器沒有不使

用電子裝備的,所以未來的戰爭,不論在陸

上、海上、空中、甚至太空,如果不能或無

法使用電子裝備的一方,「幾乎」可以預判

「必敗無疑」。

    戰略性電子戰包含︰

一、廣播作戰。

二、通信電子情報戰。

三、通信電子謀略戰。

四、戰略性通信電子系統反制。

    戰術性電子戰包含︰

一、電子戰支援措施(ESM )。

二、電子反制(ECM )。

三、電子反反制(ECCM)。

    電子戰定義︰

    電子戰係運用電磁波能量偵測、削弱或

阻止敵方使用電磁波輻射,並維護我方有效

使用電磁波輻射之軍事行動,亦即運用電子

戰裝備遂行作戰。

    電子戰目的︰

    國軍電子戰目的,在使作戰指揮官,掌

有運用電磁波之完整能力。用以察覺敵人之

意圖、反制敵人之行動,確保本軍及友軍之

安全,進而癱瘓敵人火力與指通力,俾迅速

獲致澈底之勝利。

      第三章  我國武器發展現況簡介

      第一節  建立獨立自主的國際體系

  我國的軍事採購過去一向依賴美國,因

此,許多軍事裝備的零件補充與維護等,頗

受美國掣肘,自六十年代以來,美國即已準

備著日拉攏中共,並對臺灣的軍售開始挑剔

,其目的在使臺灣僅能維持必要的防禦:例

如︰

  一、美國售予我國之戰機從早期的F-86

至後期的F-5E(作戰半徑約四百公里)均屬

防禦性武器,當我提出作戰半徑較大、性能

較優良的戰機時(例如作戰半徑的一四00

公里左右的F-4 )卻遭受美國否決。

  二、從民國六0年起,我國即試圖和美

國達柯瑪公司合造高速砲艇,但因我國意圖

試裝飛彈,美國遂在最後關頭廢約。

  三、我國在防空武器系統上,一直企圖

走向自動化,卻屢遭美國拒絕,因而轉向瑞

典採購自動化雷達防砲系統,即為35mm快砲

  四、我國為了增強防空武力,曾要求美

國售予我國空對空型的麻雀飛彈,但美國僅

肯售予我地對空型的麻雀飛彈。

  五、由於我國科技水準已可生產核子武

器,因此美國對有關核燃料的輸入運用之管

制極為嚴格,並防止任何有關科技進入臺灣

,甚而間歇性地以「臺灣開始製造核武器」

等傳言,來迫使中華民國否認。

  從上述例證,我國可以得知,如果沒有

獨立自主的國防體系,便得仰賴他國,採購

作業,倍受艱辛,縱使能購得某些武器,其

後續維修與零件補充更受制於人,更何況真

正尖端的高科技,各國為了保密,尖端科技

的武器,絕非金錢可以購買的,能購買的武

器已無法符合自已國家國防的需要,大都為

過時的次級品。

  目前我國國防科技的研究發展,係以中

山科學研究院及軍中單位為核心,結合學術

機構與公民營企業共同合作。例如在國防部

的支持下的成功大學航空太空研究所,臺灣

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電子資訊中

心,中正理工學院兵器系統研究所;此外,

國防部並推動公民營廠商研製國防科技產品

,據統計已有三萬餘件獲得成功。在國防科

技人才方面,除延攬海內外有關方面的專家

外,並於大專院校研究所設置國防科技獎學

金,且每年配合預官考選舉辦四年制國防科

技預官考選,以充實國防科技人才的新自輪

,建立獨立自主的國防體系應指日可待。

我國目前自力研製武器的成就:

一、制空武器:

 研製天弓防空飛彈,其性能不遜於美國

新型的「愛國者防空飛彈」,並已於七八年

九月廿五日移交部隊,正式服役。

 空軍研製新一代戰機IDF 於七八年十月

卅一日開始量產。

 發展天劍空對空飛彈,其性能與美國全

向位的響尾蛇飛彈概同。

二、制海武器:

 已自製成功半主動追縱導引的雄風Ⅰ型

反艦飛彈,與更精良的主動追縱導引的雄風

Ⅱ型反艦飛彈。

 著手發展第二代戰艦,已於八十年開始

服役。

三、反登陸武器方面:

 將自製成功的高級噴射教練機AT-3改為

對地攻擊機。

 研製新型機槍及戰鬥車。

 著手研製新一代的主力戰車。

    第二節  我國武器發展現況簡介  

一、輕兵器:

 步槍:

  1五七式步槍:係仿自美國M-14步槍,

使用7.62公釐子彈通常行半自動射擊,另有

五七甲式,為仿自美國M14 A1重管型步槍,

可行全自動射擊。

  2六五式步槍︰和美國M16 步槍極相似

 機槍:

  1五七式輕機槍:係仿自美國M 60機槍

:使用7.62公厘子彈,為目前國軍制式排用

機槍。

  2七四式排用機槍:係參考比利時FN-

MAG 7.62公厘機槍所設計製造的多用途機槍

�    七四式機槍將淘汰五七式成為國軍新

的制式排用機槍。

  3七五式班用機槍:係參考比利時FN-

MINIMI 5.56 公厘輕機槍所設計製造的新機

槍,在未來將取代五七甲式,成為國軍制式

班用輕機槍。

二、火砲:

 迫擊砲:

  1七三式六0公厘迫擊砲,將成為新的

連級支援火力。

  2七三式八一公厘迫擊砲,射程約三五

00公尺,將成為新的營級支援火力。

  3六二式四.二吋迫擊砲:射程可達六

八00公尺,是步兵本身所擁有最遠的支援

火力。

 榴彈砲:

  1六三式一0五公厘榴彈砲:係仿自美

M101A1榴砲,射程遠達一一六00公尺,

目前為國軍陸軍步兵師師屬砲兵主力。

  2六五式一五五公厘榴砲:係仿自美國

M114A1榴砲,射程達一四六00公尺。

  戰車砲:

  1七六公厘戰車砲:為國軍M 41輕型戰

車之主砲。

  2九0公厘戰車砲:為國軍M48 A3型戰

車之主砲。

  3一0五公厘戰車砲:為國軍未來新一

代主力戰車所設計的主砲。

三、火箭與飛彈︰

  工蜂火箭:

  1工蜂四型:為一二六公厘四0管火箭

  2工蜂六型:為一一七公厘四五管火箭

,其射程約十五公里,四五枚齊射,最大殺

傷範圍三萬平方公尺。

  昆吾飛彈:係由中山科學研究院參照獲

自越戰戰場的俄製AT-3薩格爾戰防飛彈研製

而成。

 雄風飛彈:為我國仿自以色列加百利飛

彈的反艦飛彈:

  1雄風Ⅰ型:使用半主動雷達導引系統

已於海軍驅逐艦及飛彈快艇服役並完成岸置

部署。

  2雄風Ⅱ型:使用紅外線和主動雷達導

引系統已於八十年六月完成部署並擔任戰備

 青蜂飛彈:係中山科學院仿自美國長矛

飛彈研究發展而成的地對地飛彈,為我國目

前所製造飛彈中最大型者青蜂飛彈可能是

我國過渡至次中程彈導飛彈的重要產物。近

年來由於「制空、制海、反登陸」的國防策

略,為了先爭取空優(例如天弓、天劍、高

性能戰機等的研製)而暫時擱置了青蜂飛彈

的發展。

 天劍飛彈:係具全位向攻擊能力(即尋

標器不只可偵測飛機噴射之熱焰焰心,而且

可偵測噴燄周圍的熱)、紅外線追縱導引的

短程空對空飛彈、與AIM-9L響尾蛇飛彈相似

,民國七十五年天弓、天劍飛彈完全研製成

功,為紀念 蔣公百年誕辰,遂將此制空飛

彈系列正式命名為「中正一00型」飛彈。

 天弓飛彈:係中山科學研究院致力發展

的科技結晶,為中程地對空飛彈,具雷達半

主動追縱和紅外線追縱導引二種形式,其性

能不遜於美國的「愛國者防空飛彈」。

四、戰車:

 六四式戰車:係由美國M-41輕型戰車改

造而成,車體改由新的高強度合金鋼板加工

焊接而成,為了加強其戰場生存力,在砲塔

及車體兩側加裝了一層防彈鋼板,以提昇對

抗高爆反戰車彈及脫殼穿甲彈的防護力

砲使用國造的七六公厘戰車砲。

 新一代主力戰車之研製:係我國為因應

未來作戰需要而發展之現代化戰車,以取代

目前國軍使用的M48A3 型主力戰車、一0五

公厘戰車砲的研製成功,即可能成為新型戰

車的主砲。

    M48H戰車於七九年四月十四日正式命名

為「勇虎戰車」並成軍服役,預計完成四五

0輛。

 動能武器:動能武器係以撞擊或傳統之

爆炸方式摧毀目標之武器中的槍砲並無多大

差異,都是發射一顆高速的金屬彈頭衝向目

標,不同點在於高動能武器灴是利用一般槍

砲的火藥推進方式來發射,而是以電磁場的

感應驅動,或高壓電舜間熔燒金屬蒸汽推進

,因此可達到二十倍音速以上的速度,遠超

過傳統槍砲所能達到的三至四倍音速的極限

。高動能武器強調的是彈丸本身高動能所造

成的破壞力,而非彈丸內之炸藥威力,目前

發展已具雛型的高動能武器為磁軌加速砲。

五、飛機:

 AT-3自強號噴射教練機:為一種近音速   

雙座、雙發動機的多目標高級噴射教練機

,可兼負教練及對地攻擊等任務。

  新一代高性能戰機之研製:外型類似美

F-16型戰機,IDF 經國號戰機己於七七年

十二月十日出廠,七八年五月廿八日IDF 

機在臺中試飛成功,七八年十月卅一日開始

量產四架原型機(單座機三架、雙座機一

架)先導生產型機計畫生產十架,首架於八

一年四月一日交機,八二年十二月完成,八

四年成立作戰中隊駐清泉崗基地。

  無人飛機與隱密技術之研究:在電子戰

日趨重要的今天,遙控飛機(RPV )佔有極

重要的地位。一九八二年以敘貝卡山谷之後

,以色列成功地運用了遙控無人飛機,除隨

時將偵測的影像傳回管制站外,並參與攻擊

敵人的防空作戰據點,居功厥偉。隱密技術

係現代戰機的基本特質,其重點在利用吸收

雷達波塗料及特殊外形設計,減少雷達波反

射,使雷達無法發現、追縱。目前我國已研

製成功吸收雷達波之塗料,將成為日後發展

新式飛機或飛彈隱密技術之基礎。

六、艦艇:

 海鷗級飛彈快艇:係國人自行設計、製

造之飛彈快艇,六八年正式加入海軍服役,

配備雄風飛彈為主要武器,艇長七五呎、最

高速度四五節,作戰方式以高速接近敵人艦

隊,發射反艦飛彈,高速脫離敵方火砲的追

擊,目前,編組為「自強中隊海歐飛彈快艇

近年來更配合中科院研製完成「海歐Ⅱ

型武器系統」,全系統包括:雷達、光指儀

、穩定儀、導引計算機、飛彈控制臺及戰術

控制臺等裝備,海歐級飛彈快艇將成為我國

「制海」武器系統中重要的一環。

 第二代軍艦之發展︰為因應未來作戰之

需要,我國海軍造船發展中心已開始著手進

行第二代軍艦之研究發展工作。根據七十五

年國防科技與兵工生產展中所展示的大型現

代化軍艦模型及圖片顯示:未來第二代軍艦

,將配備七六公厘和四0公厘口徑火砲、美

製方陣近迫武器系統、雄風反艦飛彈與海欉

樹防空飛彈、魚雷、反潛火箭以及更先進的

電子戰裝備與艦載直昇機,從以上裝備可知

,我國未來第二代軍艦必定是綜合反潛、反

艦、防空、電子戰等任務於一身的現代化戰

艦。(本艦設計以反潛作戰為主要任務),

首艘已於七九年元月七日在中船開工建造,

爾後每隔十一個月交船一艘,全案八艘預訂

於八八年十月完成。

 二代艦「光華計畫」將優先選擇法製三

000噸級「FL3000型」巡防艦,適合我國

海軍在未來卅年使用,艦長一一三公尺寬十

三公尺吃水三.九公尺,可搭載一架直昇機

,八枚「飛魚式」反艦飛彈、艦首一門100

公厘速射砲,另有防空、反飛彈快砲、反潛

武器系統及新式雷達火控暨聲納系統等,火

力相當大,最高航速廿九節,若以十五節速

度巡航,續航力達七000浬。

七、水中兵器:

 水雷:在七十五年國防科技與兵工生產

展示中,陳列了由中山科學研究院研製成功

的兩枚磁感應水雷,一為空投的柱型水雷,

一為船艦海拋的錐型水雷。鑑於歷年來水雷

作戰的震撼性,以一九八七年波斯灣航道的

佈雷為例,雖然禍首不明,而被發現者不足

二十枚,但已使美國護航艦隊一日數驚,造

成極大的心理壓力,最後不得不耗用大量的

人力、物力甚至請求西歐盟邦共同參與掃雷

的工作。水雷作戰對四周環海的臺灣而言將

具有極重大的意義,進可封鎖敵人,退可防

衛自己,如果能善加運用,將可以最經濟的

成本,獲得最大的戰果。將是我國反潛、反

登陸、反封鎖及港口防衛的重要武器。

八、電子戰: 

 干擾火箭:為國軍自製之電子戰裝備,

由工蜂四型衍生的發射筒發射,可爆出干擾

絲,干擾雷達波,具有誘鎖替鎖來襲飛彈

此即軟殺,有別於以反反艦飛彈硬碰硬擊

毀之的硬殺 )或使敵方雷達無法偵知我船艦

確實位置的功能。

  XX計畫︰

九、光電裝備:

 夜視裝備:目前國軍發展的夜視裝備可

分為星光夜視系統及紅外線夜視系統兩大類

  1星光夜視系統:係攝取自目標之微弱

光源(如星光、月光、燈光之反射等 ),經

由儀器強化後,使肉眼能見黑暗中景象之裝

備。國軍目前已有夜視望遠鏡、狙擊鏡、戰

車潛望鏡之研製與應用。

   2紅外線夜視系統:係攝取自目標反射

或輻射之紅外線(熱輻射),經由儀器轉換

成為可見之螢幕影像,而使黑暗中景象重現

之裝備。又因紅外線光源來源之不同,可分

為:

    主動式:光源來自系統本身發射至

物體之反射波,由於較不精密,技術層次較

低,製作容易是其優點;但因發射之紅外線

極易被敵方偵測,故不適用於第一線作戰。

例如:國軍六九式一五五公厘自走榴砲之紅

外線駕駛燈。

     被動式:光源來自物體之自然輻射

,凡物體溫度在絕對溫度零度(約-273°C)

以上圴會輻射程度不一的紅外線,溫度越高

紅外線越強烈,故其經由儀器所顯現的影像

又稱為「熱影像」,而其偵測系統便稱為「

熱影像夜視系統」。由於此系統中紅外線訊

號極為微弱,故顯像技術層次高,製作不易

,但因系統本身不發射紅外線光源,極具隱

密性,為最適合軍用的夜視系統。例如:國

軍研製成功之CS/KAS-4A 熱影像多功能海岸

偵搜系統,可裝置於沿岸地區,是反滲透、

反登陸作戰的利器。

  紅外線偵檢器:主要是裝置於紅外線追

引飛彈彈頭,以追縱目標所輻射之熱波(紅

外線)。係國軍近年來發展天弓(紅外線型

)、天劍等飛彈之重要裝備,由於性能優越

,使其具有全向位偵檢的功能。

 雷射測距儀:由測距偵檢器、雷射發射

與回收器組成,當射出的雷射由目標反射進

入回收器,經測距偵檢器的計算,即可測知

距離,其原理概由於雷射具有可被偵檢的特

性,配合測距偵檢器中的精密電子時計,雷

射往返的時間便可測得,將光速乘以時間除

以二即可得知所測的距離,通常使用於輔助

射擊,例如:國軍野戰砲兵指揮系統中的雷

射測距儀。

 雷射導引裝置:當飛機對目標投射雷射

光束,然後投下具雷射尋跡彈頭的炸彈,循

著目標反射的雷射光攻擊目標,這是美軍在

越戰所研究發展成功的新的轟炸技術,一般

俗稱「精靈炸彈」。國軍在這方面亦有重大

成就,歷次演習或戰力展示,均有精彩的表

現。此外雷射導引技術亦可引用到新一代空

射的戰防飛彈上,尚待繼續努力。

 光纖通訊系統:由於光纖是未來通訊的

主流,國軍已積極發展,其優點為龐大的傳

輸容量,傳輸損失率低,可長距離通訊,不

受電磁感應干擾,保密性高,質輕性佳,不

佔空間,易於佈纜,極適合軍事用途,未來

發展不可限量國軍目前僅止於研究階段,

尚無實用化之產品。

十、資訊應用:

 野戰砲兵指揮系統:其作用係以雷射觀

測儀,獲得目標方位距離等資料,再配合

氣象天候、裝藥生產批號、攻擊目標性質等

資料,輸入電腦,計算砲彈種類、裝藥量、

射角、射向、砲彈飛行時間後,下達射擊命

令,摧毀目標。藉著雷射觀測儀之精密觀測

與電腦之快速計算,使國軍火砲如虎添翼,

彈無虛發。

 戰車雷射射擊模擬訓練系統:這套訓練

裝備包括了戰車砲口上加裝的雷射指示器,

遙控的電動模擬戰場以及主要的電腦設備,

這套模擬訓練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以雷射代

替戰車火砲對目標的射擊訓練,並配合戰場

的模擬,以達成訓練精、費用省、狀況真的

效果。這套系統可設計多種狀況以供不同項

目的演習,其中包括良好天候的固定目標及

運動目標射擊,夜間對固定目標與運動目標

的射擊及戰火下、戰場煙霧下..等不同狀

況的射擊,由於雷射光束模擬火砲有實際的

彈著,且透過偵測可確知射手成績的好壞,

是極理想的訓練輔助工具。

 臺灣海域作戰環境資料處理系統:這套

系統主要包括一套微電腦與資料處理系統軟

體,其原理乃利用電腦龐大的記憶容量與快

速的資料處理能力,能於最短的時間內提供

作戰人員最珍貴與最需要的海洋戰場參考資

料,尤其是反潛作戰時,更是從事臺灣海域

作戰兵棋推演的依據之一,為我國海軍將資

訊運用在作戰上的一項重大成就。

  電腦兵棋︰

  今後主要武器裝備發展構想:致力發展

成本低、效益高之武器系統,提升防衛嚇阻

作戰力量,主要武器系統研製係針對敵人威

脅,預判未來戰爭型態及武器發展趨勢,本

長程規劃、整體發展之原則,依據建軍構想

與兵力整建計畫,確定武器裝備之需求,採

取攻擊力、防護力、機動力、三者平衡發展

之模式,考慮其適用性、安全性,並以「一

種裝備、多種用途」、「一種系統、三軍通

用」為原則,分循技術轉移、技術合作、性

能改良及自力研發等途徑,分年分期發展整

備技術先進、性能可靠及低開發成本和低風

險之武器系統,提升防衛作戰力量。

      第四章  武器對戰爭之影響

    在人類的武器發展史上,雖然也曾有過

數種劃時代武器的出現。例如:弓箭拉長了

作戰的距離,火藥槍砲增強了武器的威力

,但卻無一種堪與核子武器相比擬。一九四

五年美國試爆成功第一枚原子彈,並隨即投

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其空前的威力,不但

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並在人類武器發展

史上寫下嶄新的一頁,包含原子彈的核子武

器也就成為舉世矚目的武器新貴。

一、傳統武器與核子武器:

    核子武器為利用原子中核子分裂或融合

之連鎖反應,產生質量損失,轉換成極高能

量而爆炸的武器,由於其爆炸威力和過去一

般的武器有天壤之別,因此,通常將非核的

一般武器例如槍砲戰車等概稱為傳統武器。

二、核子武器的誕生:

  愛因斯坦的公式:在早期的物理觀念中

,「物質不滅定律」為物質與能量畫出一條

不可能互相逾越的鴻溝,但對愛因斯坦的相

對論而言,物質只不過是「被凍結的能量」

,一九0五年提出E=MC2 公式E:能量;

M:質量;C:光速。根據這個公式,若將

物質「解凍」化為能量,由於光速每秒約卅

萬公里,所以得到的能量幾乎是無限大,此

公式卻成為日後核子武器最主要的理論依據

三、曼哈坦計畫:一九三九年七月愛因斯坦

寫信給羅斯福總統,說明利用核子分裂製造

原子彈的可能性,羅斯福總統為此設立「鈾

諮詢委員會」,以調查愛因斯坦主張的真偽

,委員會答覆是「愛國斯坦的主張是正確的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本偷襲珍珠港

事件和美國的參戰,提供了研究與生產核分

裂物質的資金,一九四二年美國成立了以研

製原子彈為目的的「曼哈坦計畫」,一九四

五年七月十六日,暗號為「三位一體」的原

子彈第一號,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摩哥爾多

試爆,在場的科學家均為其強大的爆炸力所

震撼,看著蕈狀雲的昇起,似乎是為人類未

來的命運遮上一層難以抹滅的陰影。

  廣島的夢魘:一九四五年七月人類首次

的原子彈試爆時,德國業已投降,在東方的

戰場上,為徹底摧毀頑強的日本軍閥的戰鬥

意志與減少盟軍的損失,便在八月六日向日

本投下了第一顆原子彈,這一顆原子彈,正

好投在廣島的一個廣場上當時在場的人群

,瞬間均被炸得屍骨不存,一切建築都變成

灰燼,死亡人數達七萬一三九九人,重傷者

達一萬九六九一人,另十七萬餘人均無家可

歸,八月九日第二顆原子彈再毀滅了長崎,

日本天皇一看大勢不好,止不住淚流滿面說

:「再不接受投降,不只要亡國,連種都要

滅了」。於次日八月十日 )決定無條件投

降,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四、核子武器的威力:

 爆震:爆震係從「爆炸中心」以略快於

音速的速度向四面八方擴長的「超強壓」,

其排山倒海的威力,足以徹底摧毀大多數的

建築物,雖然僅在近距離造成直接性傷亡,

但因被壓在倒塌的建築物下或因橫飛的碎片

、玻璃等原因,往往造成許多間接性的死傷

 熱輻射:熱輻射造成的災害有二,即皮

膚直接受到的火傷和火災帶來的間接傷害,

在爆炸瞬間,熱輻射以光速前進,越近炸點

,熱輻射越強烈,所受的傷害越大,其熱力

足以直接造成致命的灼傷或融化路面柏油,

使行人、車輛深陷其中。在廣島投下的原子

彈,負傷者最多的是灼傷。

 核射線:核射線不同於爆震與熱輻射,

是無臭無味、無影無形的隱形殺手,除了初

期射線所直接造成的傷亡外,核爆後所造成

放射性的污染或空中的原子塵,人體內長期

地會受到這些射線的積存,當超過一定量後

,會引起「射線症」,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五、核子武器的要素:

 製造的知識:目前製造原子彈的實用知

識唾手可得,基本原理在一般百科全書或高

中教科書都有。

 原料:核子爆炸不可欠缺的是,在產生

引爆的「連鎖反應」前收集達到「臨界質量

」的分裂物質。例如︰鈾二三五的臨界質量

約為十公斤,故足夠的原料為獲得為製造核

子武器極重要的關鍵。

 投射的技術:製造出一顆核子彈,而是

希望在某定點使其爆炸,投射技術是使核子

武器發揮強大破壞力與增強恐赫效果的要素

六、核子武器的類別:

 原子彈:係利用分裂性材料,例如鈾二

三五、鈽二三九等,產生核分裂之連鎖反應

而引爆之核子武器,為最早之核子武器。

 氫彈:又稱熱核子彈或核子融合彈,氫

彈的威力由於分裂︱融合︱分裂的過程而大

為增強。

 中子彈:在氫彈的融合過程中會釋放出

大量的中子,而中子將形成致命的放射線,

此即為中子彈製造的原理。

七、美蘇核子競賽:

  每隔四年,在奧運會場展開的各國選手

激烈、富戲劇性的比賽,是和國際政治分不

開的。在政治舞臺上的強國,其威信、進步

卻要以競技勝利者的金、銀、銅牌的個數,

尋求象徵性的評價。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

奧運會就是美、蘇二超級強國爭奪獎牌的地

方;可是,離開了奧運會場,在國際舞臺的

競爭上,美、蘇面對面決鬥時,比賽的氣氛

則起了戲劇性的變化。那沒有國際性互相

通用的規則,也不在慎重選擇的場地舉行有

管理的比賽,也沒有身著高雅服裝,在國歌

的吹奏聲中把獎牌套在勝利者脖子上的大會

會員;反之,在那,規則等是由自己任意

訂立的,這種比賽是不分晝夜地進行著,並

且比賽場地已擴至全球甚至外太空,投下的

賭注也非常大,但是在比賽終了時,並不一

定有勝利者。

 美國的獨行(一九四五至五0):美國

是第一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戰後,雖然美

、蘇二國顯著地減少了常備軍,但雙方仍不

斷地加強自己擅長的武器,蘇俄以大砲、戰

車等重裝備來建立陸軍;相對的,美國則發

展技術性的核子武器及其投射工具。在冷戰

的持續中,美國以包圍蘇俄本土的B-29起飛

基地網仍威脅著蘇俄;不過,由於一九四九

年八月廿九日蘇俄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終為美國獨佔核子武器時代打了休止符。

 對手的上場(一九五0至五五年):一

九五0年代是美國自原子彈獨佔的「陶醉」

中驚醒過來而開始的,所有的專家都認為,

蘇俄能將落後了十年的原子彈生產在二年內

趕上是核武競賽「作用、反作用」的最佳例

由於蘇俄出現了原子彈,杜魯門總統立

刻決定研製氫彈,並在一九五二年十一月一

日完成第一顆氫彈試爆,不料急起直追的蘇

俄,亦在不到一年之後的一九五三年八月十

二日舉行第一顆氫彈試爆,激烈的競爭,於

焉開始。

 互毆的拳頭(一九五五至六0年):一

九五四年五月一日,蘇俄在紅場展示了長程

戰略轟炸機「野牛」,使美國首次感覺到遭

受攻擊的威脅,為了因應這種變化,美國政

府立刻實行洲際彈道飛彈生產計畫,並緊急

生產長程戰略轟炸機B-52。一九五七年八月

,蘇俄最早的洲際彈道飛彈發射成功,並在

十月一日以同一個發射臺發射了人類第一枚

人造衛星史潑尼克號,這個事實不但說明了

蘇俄領先具備太空探索的能力,更為其洲際

彈道飛彈的成功提供了一個最有力的佐證,

使得美國對於轟炸機的憂慮立刻轉移到飛彈

,這種戲刻性的變化,使雙方均無法避免對

方所給予的威脅。

 最後的優勢(一九六0年至六五年):

蘇俄的人造衛星所造成的震撼,除了人類對

宇宙戰爭的疑懼外,更造成美國人民普遍的

飛彈恐慌。不料,就在此時,一件令人憂慮

的事情︱︱古巴危機卻發生了。一九六二年

十月高傲的蘇俄頭子赫魯雪夫,為了壓制年

輕而看似懦弱的美國總統甘迺迪,暗地

美國的後窗古巴配置了SS4 型、SS5 型彈道

飛彈,獲悉真相且極端憤怒的甘迺迪總統,

立刻下令蘇俄撤除,甚至不惜將整個世界的

命運帶向面臨於核彈的絕壁上,由於核武優

勢支持了美國強硬的態度,終使得蘇俄從古

巴撤走飛彈,在談判會議終了時,蘇俄代表

曾向美方代表這麼說:「你們對我方或許不

會再有第二次這樣子的機會了」。古巴危機

中美國展示了其核武的優勢,但可能是最後

的一次。

 距離的拉近(一九六五至七0年):由

於古巴危機的刺激,蘇俄顯著地在核子武器

的領域中奮起直追,一九六O年代初期,雙

方的核子彈頭數量,美國以五千對蘇俄四百

佔壓倒性的優勢,一九六0年代末,雖然美

國的洲際戰略轟炸機(六百對一百五十)、

潛射彈道飛彈(六五六對二0五)、核子彈

頭總數(六千對一千)依然領先蘇俄;但是

,相對的,蘇俄的洲際彈道飛彈數量(一、

三五0對一、0五四 )和總噸數卻領先美國

。相互超前的核子武力,使彼此的距離更為

接近,而接近的距離,又再度刺激了彼此的

競爭,因此,此一時期美、蘇二超級大國的

核子武器庫存急速膨脹,核子武器限制交涉

的進展,卻顯得極為緩慢。

 中場的暫停(一九七0至七五年):第

一次戰略武器限制談判(SALTI )在一九七

二年五月,由美、蘇領袖尼克森和布里滋涅

夫在莫斯科簽訂第一次戰略武器限制協定時

宣告終結,在這個協定中,限制了反彈道飛

彈系統(ABM )的設置,並將洲際彈道飛彈

、潛射彈道飛彈暫時凍結。這個協定也表示

了美、蘇二超級大國邁入緩和的世紀,使得

全世界得以安心地鬆一口氣。由「曼哈坦計

畫」的學員們創刊的「原子科學者報」封面

上印有「命運日之鐘」被調回暗示核子危機

已趨緩和的零時前十二分鐘。

 重啟的競賽(一九七五至八0年):由

SALTI 協定對多彈頭的MIRV飛彈沒有任何

限制,因此蘇俄便大量增產MIRV化的ICBM

且逐漸增強足以摧毀美國地下彈艙的武器威

力,一九七九年第二次限武談判的簽署,雖

然對武器競爭之分野有所限制,卻沒有得到

預期的效果,蘇俄核子戰力的繼續增強與對

外擴張主義,加上卡特政權的懦弱,終於使

得蘇俄進攻阿富汗,這些問題,使得美國國

會拒絕通過SALT II 協定,而造成和緩情勢

的瀕臨幻滅,「命運日之鐘」遂指向核子戰

爭爆發零時前四分鐘。核子軍備競爭的結果

是核武製造者節節得勝,而限武協定通常是

只流於形式而已

 脆弱的均衡(一九八0年︱︱):八0

年代開始,美國人民選擇了雷根,結束了十

多年來美國在世界事務上的退卻和優柔寡斷

。雷根強硬地主張以實力阻止蘇俄向外擴張

,並以強大的國防力量來抵抗蘇俄的侵略,

而兩次的限武談判,在他認為僅是一種均衡

的假象,因此主張將「戰略武器限制談判」

SALT)修正為「戰略武器裁減會談」(ST

ART ),為了防範在脆弱的均衡中導致難以

彌補的「保證毀滅」的發生,雷根更石破天

驚地在一九八三年三月廿三日的一次演說中

提出「戰略防禦方案」(SDI )的概念,希

望以先進且主動的防禦將人類的命運由「保

證毀滅」的邊緣導引至「保證生存」的康莊

大道,或許,這是美、蘇核武競賽的終點,

而勝利將屬於全人類,否則,這場激烈的核

武競賽的終點可能就是全人類的浩劫。

  核子武器由於受到核子材料臨界質量(

CRITICAL MASS )的限制,故威力動輒數千

、數萬噸以上,如此不同於傳統武器層次的

威力,原屬於核子武器的優點;可是,處於

敵我雙方均儲備大量核子武器的時代,任誰

都不能不顧忌引燃核子戰火的可怕後果,在

這種投鼠忌器的壓力下,「不能輕易使用」

反而成為核子武器的嚴重缺點,尤其在美、

蘇兩強「保證毀滅」的相互威脅下,地球上

所儲存成千上萬的核子彈頭,一直僅作為恫

嚇的後盾與談判的籌碼,自第二次世界大戰

後,雖然歷經多次戰爭,核子武器卻從未被

使用過,這種微妙的關係,使得在平時,為

因應難以逆料的未來戰爭,傳統武器與核子

武器必須兼籌並顧而共存;一旦,戰爭爆發

,不是彼此克制於傳統武器的範疇,否則,

便是提昇為核子大戰。換言之,在戰場上,

這兩類層次不同的武器是互斥的,是無法共

存的,而它們也各具有對戰爭不同層次的影

響。

八、傳統武器對戰爭之影響: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傳統性的局部

戰爭,此起彼落,如韓戰、越戰、以阿之戰

..,雙方除了不使用核子武器外,均以性

能大獲改進的飛機、艦艇、飛彈和地面火砲

等優越的傳統武器從事作戰。這說明了一個

事實:現有的國際衝突,在彼此的約制或國

際的克制下,並非全須以核子大戰來解決,

為避免核子浩劫,仍須訴諸傳統武器的戰爭

  在目前核子戰略運用下,傳統戰爭通常

發生在核子赫阻所涵蓋的範圍(即美國、蘇

俄、歐洲)以外的地區,唯在核子嚇阻所涵

蓋範圍內,非常有限而短暫的傳統軍事行動

亦可能發生,這類軍事行動,勢必被限制不

超出地方事件之範圍,並避免有昇高為核子

大戰的危險。同時,假如未來的核子戰略運

用有所改變;或者由於反彈道飛彈系統之發

展成功(例如:美國雷根總統所倡的戰略防

禦方案SDI ),或者由於軍備管制獲得協議

而將核子武器凍結或消除(例如:拆除歐洲

中程飛彈的零方案或拆除中程、短程飛彈的

雙零方案),在此種情況下,政治衝突之結

果,唯有借助於傳統武器之影響力,以解決

爭端。

九、核子武器對戰爭之影響:

  核子武器已成為現代武器中最受爭議的

武器,雖然由於其誕生而結束了第二次世界

大戰,為世界帶來和平,但其潛在的強大威

力,加上無遠弗屆與精準無比的投射系統︱

︱洲際彈道飛彈、長程戰略轟炸機、潛射彈

道飛彈,已帶給人類同歸於盡的恐怖威脅。

就時間言:開戰之日,可能即為結束之時;

就空間言:已無前後方之分,甚至無交戰國

、中立國之別;就結果言:無論是勝、負均

須付出極慘重之代價,甚至無勝負之意義,

因慘烈之戰況,足以禍及全地球,毀滅全人

類,尤其是核爆後所產生濃密的煙幕擋住陽

光(遮蔽效應),將造成可怕的「核子冬天

」,而使整個地球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於

是,不但美國及其他擁有核子武器之民主國

家,不敢輕易使用,即使極權國家亦心存顧

忌。對於「核子武器是否會使用於未來的戰

爭」的爭論,有兩個不容否認的事實:

、蘇均儲存了大量的核子武器(各擁有約一

萬餘顆的核子彈頭)。�B蘇的常備部隊

皆正式裝備了戰術核子武器。可知,核子武

器雖不會被冒然使用,但戰爭的手段,絕不

可能僅侷限於某些武器的使用,極具威力的

核子武器,對戰爭的影響,可能僅是間接地

成為運籌帷幄的後盾;亦可能因其強大威力

對戰爭具決定性之影響(日本投降便是一例

),而直接成為爭取勝利而無可避免的選擇

十、人類對防止核戰的努力:

  自古以來,人類為求生存發展之過程中

,曾不斷發生戰爭,為追求勝利,對於遂行

戰爭所需的工具和技術,亦隨戰爭的演進,

競相研究發展,尤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核子武器的迅速發展與擴散,已嚴重威脅了

國際社會的安定與全體人類的安全,人類為

了防止因核子武器的使用所造成的浩劫,對

核子武器遂相繼產生了下列的管制和措施:

 管制思想:

  1各國仍可保有核子武器,其目的在於

嚇阻或報復核子攻擊。

  2限制核子武器的能量、數量、部署和

任務,減少其對政治、軍事的影響力。

  3禁止所有國家持有核子武器,而將核

能導向和平用途。

 管制協定:

  1由於古巴危機的教訓,一九六三年六

月廿日,美、蘇兩國領袖間設置「熱線」電

話,使兩國間任何足以引起緊張情勢之糾紛

,得以透過「熱線」之直接溝通而予以化解

  2一九六三年八月五日,簽定核子禁試

條約,禁止在大氣層、外太空和水面下實施

核子試爆,僅允許舉行地下核子試爆。

  3一九六七年七月一日,簽訂「和平使

用外太空條約」,禁止大規模破壞武器置放

於地球軌道中。

  4一九六八年七月一日,聯合國通過「

禁止核子武器擴散條約」,簽約國均同意接

受「國際原子總署」監督所有的原子設施,

以阻止核子武器的擴散。

  5一九七二年五月廿六日,美、蘇簽訂

第一階段戰略核武限制條約,內容包括:第

一,限制反彈道飛彈條約,僅允許每一個國

家在其首都周圍,及一處洲際彈道飛彈基地

,建立反彈道飛彈系統。第二,限制攻擊性

戰略核武的臨時協定,將洲際彈道飛彈依據

現有部署基準,凍結五年。

  6一九七九年元月,第二回合的限武談

判於維也納簽署,規定:

   雙方允許各擁有二、四00枚洲際

彈道飛彈、潛射彈道飛彈、戰略轟炸機的發

射載具,且規定自一九八一年一月一日至十

二月卅一日止,減少至二、二五0件發射載

具。

   規定可裝置多目標彈頭(MIRV)的

載具限額一、三二0具,其中一、二00具

可裝配洲際彈道飛彈、潛射彈道飛彈和空對

地彈道飛彈,其餘一二0枚為射程限於六0

0公里的巡航飛彈。最後更限定MIRVICB

上限為八二0枚。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蘇俄入侵阿富汗,使

得第二階段限武條約始終無法獲得美國國會

的批准。

  美蘇核武裁減協定限定雙方重返大氣層

彈頭之數量為四九00枚。

戰略防禦方案:SDI

  對於人類防止核戰的過程中,美國前總

統雷根先生於一九八三年三月廿三日所提出

的「戰略防禦方案」(俗稱星戰計畫),是

最具突破性的,雷根強調:「要以保護取代

報復,因為等到報復時,一切均已太遲」,

這正是整個方案的精神與立論基礎所在,這

方案係將防止核戰的里程從「保證毀滅」的

危險邊緣導引至「保證生存」的康莊大道。

「要是在戰略彈道飛彈落到我們或盟邦的土

地前,即可加以攔截與摧毀,我們的生活才

是無憂慮的」。

  美國政府為了實現戰略防禦方案,成立

了「防衛技術研究小組」與「未來安全戰略

研究小組」從事有關彈道飛彈飛彈防禦的技

術問題與效果問題。

    一般言,核子戰略的四種不同可能行動

路線為:

  對於敵方武器作一種預防性的摧毀(即

主動攻擊或第一擊),以色列摧毀伊拉克核

子反應爐。

  攔截在飛行中的敵方核子武器(即主動

防禦)星戰計畫。

  核子防護(即被動防禦),山洞、壕溝

、地下室設施,即民防體系中「核生化防護

」,屬於防禦的。

  報復威脅(即被動攻擊或第二擊)

    其中第二種形式便是SDI 最主要的精神

所在,數十年來支配美國核子戰略思想的,

是以攻擊為導向的嚇阻觀念,就是從大舉攻

擊(第一擊)到後來相互保證摧毀(第二擊

),無論主動或被動,總是以攻擊作為嚇阻

的手段;而SDI 的提出,等於將相互保證摧

毀的觀念推翻,將被動攻擊更改為主動防禦

,若說「相互保證摧毀」代表「報復的嚇阻

」,那麼,SDI 「戰略防禦方案」代表「防

禦的嚇阻」。

  SDI 所面臨的最大困境來自兩方面:1

成本問題2技術問。

  SDI 的原理是:運用最尖端的非核武器

︱包括攔截飛彈、導能武器(DEW )、動能

武器(KEW ),在太空中構成綿密的防禦網

以擊落來襲的飛彈,其過程可區分為三個階

段:

 推昇階段:自飛彈發射昇空起,至超越

大氣層,推進火箭脫離為止,這個階段主要

以雷射及粒子束武器貫穿飛彈使之解體,或

破壞其導向系統,使彈頭無法射出或飛錯方

向,由於此階段飛彈速度慢,目標顯著,據

估計,可摧毀九0%來襲的飛彈,是SDI 

功的關鍵,最理想是在剛射出時即予以摧毀

,經過一段時間,飛彈就會散出幾好個彈頭

或假彈頭,數量突然增加了好多倍,這時要

攔截就難上加難了。

 飛行階段:從推進火箭脫離,到彈頭飛

臨美國上方太空,在此階段,除有由太空與

地面上發射的雷射與粒子束武器外,並使用

磁軌加速砲摧毀之。同時也將使用傳統防禦

手段,在預定的飛行走廊上佈雷,這些太空

地雷將於適當時間予以引爆,散佈數以萬計

的金屬攔截片(或塑膠三角體),使與飛來

的飛彈發生撞擊而予以毀損。

 最後階段:彈頭自美國上空重返太氣層

,對目標衝擊階段,在此階段,除使用雷射

、粒子束、磁軌加速砲等太空武器外,也將

使用由雷達或紅外線導引的攔截飛彈(可由

戰鬥機上發射) )直接擊毀來襲的飛彈。

    SDI 的挑戰就是要在蘇俄發動核子飛彈

攻擊的卅分鐘內,一一將它們摧毀。

  雷根政府認為SDI 會使蘇俄也想建立一

個相同的系統,當然這也可以被說成是武器

競賽,但總比核子武器的競賽要好多了。

SDI 很可能是未來拯救人類免於核子浩劫的

最大希望。

  SDI 並非發動星際戰爭,甚至並非製造

防禦用反彈道飛彈武器,而僅僅是用來求證

攔截彈道飛彈的技術問題與成功公算罷了。

    結  語

一、武器發展改變戰爭形態:

  戰爭形態隨著科技、武器發展的演進,

從原始時代的棍棒、石塊為武器的單打獨門

形態,至今日運用的尖端武器,由陸地、水

面、至空中、到陸、海、空軍的立體作戰形

態,邁進到太空戰。唯現代戰爭,各類武器

不斷推陳出新,其演變之結果,實難逆料。

如果想要贏得戰爭,必須具備有前瞻性與世

界觀的武器發展策略。

二、科技為武器發展之基礎:

  現代武器之內容,無論結構、射控、推

進..等諸單元,均包含了各類科技的結晶

。舉凡機械、材料、電腦、光電、通訊、動

力..等,換言之,科技為武器發展之基礎

。我國教育普及、工業發達,科技的發展已

漸具規模,近年來,許多新武器的研製成功

,便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相信在全民全力

相互配合國防科技的努力下,必然可以再締

佳績,早日完成獨立自主的國防體系。

三、寓國防工業潛力於總動員體系中:

  就科技的本質而言,民間企業和國防工

業基本上是一體的,為了任務需要,彼此可

以相互支援與轉換例如:在戰時,可以將

平時之汽車工廠轉換為生產戰鬥車輛,電子

工廠轉換為生產電子戰裝備,民航機工廠轉

換為生產軍用飛機..等,在平時由政府輔

導民間企業發展新科技,或者將國防科技的

成就轉換為民間用途,提高工業科技水準,

創造我國另一經濟的突飛猛進,既然如此,

我們就應該體認:唯有寓國防工業於民間企

業,並納入總動員體系中,才能充分運用有

限資源,以發揮最大的戰力。

四、總體戰之重要性:

  二十世紀是總體戰的世紀,總體戰是全

民、總力的戰爭,其決勝關鍵不僅在於武器

的優劣與否,更在於意識形態、經濟資源、

教育文化、國防科技與全民精神意志的強弱

,唯能將全國上下之力聚集於一個決戰點,

不分前方、後方與戰鬥員、非戰鬥員,全力

以赴者,始能獲得最後勝利,武力戰僅為實

現總體戰目標之有形手段,因此,在研究武

器發展的同時,我們必須深切地體認,近年

來,我們在武器發展上的成就,其意義最重

要的並不在於製作武器本身;而在於研究與

發展過程中,所投入的全民力量與工作人員

所表現的意志與精神。索忍尼辛在「給自由

中國」一文中說:「你們不是生活在一個無

憂無慮的寶島上,你們應該全國皆兵,因為

你們不斷地受著戰爭的威脅」。基於對國家

處境的體認,凡我青年都應該盡一已之力,

人人關心國防、參與國防、獻身國防,使人

人成為未來總體戰中最具威力的尖兵。

五、「人」的因素決定一切:

  武器的良窳固為影響戰爭勝負的要素,

唯「人的因素」尤為決定性的關鍵, 國父

說:「武器為物質,能使用此武器者,全恃

人之精神。兩者比較,精神能力實居其九,

物質能力僅得其一」。蓋戰爭乃由人所指導

策動和遂行,武器亦由人來操作與運用,故

人的精神、意志、思想實為武器的主宰,用

一個比喻:「武器」是一個不帶符號的數字

:而「人」是這個數字前的正負符號故對

戰爭結果之論斷,絕不可僅迷信於武器之性

能;而應同時考量民心之向背,例如:東征

北伐、抗日作戰,我軍均在武器裝備方面居

於極端劣勢,但是在民心士氣十分高昂的情

況下,終能獲得最後的勝利。相反地,三十

八年共匪全面叛亂,國軍武器裝備雖佔絕對

之優勢,因民心士氣的渙散而導致神州沉淪

的噩運。

  先總統 蔣公告訴我們:「物質乃是一

種寂然不動的東西,沒有人的精神力的活反

應,即根本不產生任何力量,亦就是說,人

為物質的動力。所以戰爭的遂行,就是要以

精神力表現在物質上面︱︱使人的衝力、動

力和活力足以擴張物質的質量、動量、速度

和強度,而成為雷霆萬鈞銳不可當的打擊力

」。武器為物質,因此,在我們研究武器發

展的同時,應該建立一個正確的觀念;唯有

在無形戰力︱︱精神、思想、民心、士氣等

的基礎上,有形戰力︱︱武器裝備才能發揮

其效果,也才能克敵致勝,完成中興復國大

業。

  測  驗

一、我國為何要發展國防工業﹖

二、研究武器發展之目的﹖

三、何謂「國防」﹖

四、國軍戰略構想為何﹖

五、何謂武器﹖何謂「武器系統」﹖武器與武器系統的區別﹖

六、請述說武器系統基本單元及功用﹖

七、請述說火箭與飛彈的區別﹖

八、請述說飛彈的種類﹖

九、戰車依其設計目標與任務可區分為那兩大類﹖

十、請就飛機作戰任務,軍用飛機概可分為幾類﹖

十一、何謂太空武器﹖

十二、請述說電子戰之意義﹖

十三、請述說電子戰之目的﹖

十四、請述說電子戰之分類﹖

十五、目前我國研製成功的武器有那些﹖

十六、何謂傳統武器與核子武器﹖

十七、何謂雷射武器與粒子束武器﹖

十八、你對「武器發展簡介」課程之看法﹖

十九、就現階段我國國防戰略構想而言,我國防工業應努力方向為何﹖

二十、作戰艦艇,依作戰任務與形態分為那幾類﹖

廿一、戰車與自走砲之差異﹖

廿二、何謂SDI 

 

消息公佈欄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