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課程講義 / 高一

第一課    世說新語選

※中國古典小說演變

◆緣起──「小說」一詞始見( 《莊子•外物》 )。

《漢書•藝文志》曰:「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所謂街談巷語、道聽塗說之所造也。」

◆流變──1.中國小說,唐代以前多零星記事。

2.唐傳奇稍具規模,( 元代 )以後章回小說產生。

3.《四庫全書》將筆記小說錄於(  )部,但不錄章回體。

 

時代

名目

性質

作家、作品舉例

先秦

子部小說

「小說」即「小語」,也就是無關乎大道的「街談巷語,道聽塗說」。

九流十家中的「小說家」。屬思想家的作品,文學價值偏低,如《燕丹子》。

漢魏六朝

筆記小說

零星記事,無具體描繪,缺乏完整結構的文言短篇小說。

1.志怪類:

 (1)張華《博物志》

 (2)干寶《( 搜神記 )》

2.志人類(軼事小說):

 (1)劉義慶《世說新語》

 (2)葛洪《西京雜記》

( 傳奇 

具完整結構的文言短篇小說。肇名於裴鉶的小說集《傳奇》。

1.神怪類:
 (1)陳玄祐〈離魂記〉

 (2)沈既濟〈枕中記〉

2愛情類:

 (1)元稹〈會真記〉(鶯鶯傳)

 (2)陳鴻〈長恨歌傳〉

3.豪俠類:

 (1)袁郊〈紅線傳〉

 (2)杜光庭〈虬髯客〉

傳奇

文言短篇小說。

 

平話(話本)

說書人的劇本。有短篇與長篇,短篇以白話為主,長篇則以淺近文言間雜白話。

(1)短篇:〈錯斬崔寧〉

(2)長篇:

  《五代史平話》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大宋宣和遺事》

  《全相三國志平話》

元、明

章回小說

長篇小說,多為白話。

施耐庵《水滸傳》

羅貫中《三國演義》

(文白夾雜)

吳承恩《西遊記》

笑笑生《金瓶梅》

(清初李漁譽以上四本為小說界四大奇書)

明、清

擬話本

白話短篇小說。文人模擬的話本,不用於說書,而用於案頭閱讀。

馮夢龍「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

凌濛初「二拍」:《拍案驚奇》初刻、二刻等

抱甕老人《今古奇觀》(「三言二拍」精選集)

章回小說

長篇小說,多為白話。

吳敬梓《儒林外史》

曹雪芹《紅樓夢》

筆記小說

文言短篇小說。

蒲松齡《聊齋誌異》(內容志怪,但手法近似唐人傳奇)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內容、手法皆純志怪)

袁枚《子不語》

 

※魏晉南北朝小說──筆記小說

形 式

短篇文言文。即以筆記形式創作的小說,文字簡潔、篇幅短小。

類別

志人小說

定義

記載士大夫文人軼聞遺事的小說

淵源

東漢以後,士大夫喜歡品評人物;至魏晉,清談之風大盛,於是記言、助談之書便隨之興起

影響

成為後世許多文學作品的取材對象。

代表作

裴啟語林》、劉義慶( 世說新語 )、

志怪小說

定義

記敘神仙鬼怪故事、誇示歷史傳聞的小說

淵源

1.當時佛道思想傳布、神仙方術之說盛行。

2.人民在困苦的環境下,把強烈的反抗意志和對理想的追求,通過大膽的幻想,借助神鬼故事,曲折地表現出來。

影響

故事奇異而荒誕不經,對後代文學有深遠的影響,如小說、戲劇常吸收其中的故事加以鋪衍、創變。

代表作

曹丕( 列異傳 )、干寶( 搜神記 )、劉義慶( 幽明錄 )、王嘉( 拾遺記 )、張華( 博物志 )

 

※典出《世說新語》的成語

 

 

成 語

釋義與典故

1

難兄難弟

釋義:「難為兄,難為弟」的略語。本指才德相當,難分高下的兄弟。後多指彼此共患難或處於同樣困境的人。

典故:出自〈德行〉篇。陳元方與陳季方的兒子談論自己父親的功德,難以分出高下,於是一起去問他們的祖父陳太丘。太丘說:「論起功德來,元方難以說是哥哥,季方難以說是弟弟,實在是沒有高下之分。」

 

2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釋義:年少時很聰明懂事,長大後不一定會有成就。了了,聰明懂事的樣子。

典故:出自〈言語〉篇。

 

3

吳牛喘月

釋義:江淮地區炎熱,水牛畏熱,見月亮以為是太陽,便喘起氣來。比喻見到曾備受困擾或害怕的類似事物而產生疑懼。

典故:出自〈言語〉篇。滿奮平日怕風,有一天在晉武帝的座席上,看到北面的窗子以琉璃作成,雖然實際上密不通風,但看起來卻疏漏得很,因此滿奮露出為難的神色。晉武帝取笑他,滿奮只好說:「我就像是江淮間的水牛一樣,見到月亮便喘息不止。」

4

新亭對泣

釋義:比喻懷念故國或感時憂國的悲憤心情。

典故:出自〈言語〉篇。晉室南渡後的達官名士,有次相邀於新亭宴飲時,因感於山河變色,眾人皆相視流淚,只有丞相王導說應共同出力報效國家,不應如楚囚般相對哭泣。

5

楚囚相對

釋義:形容處境窘迫,無計可施。

典故:同上。

6

蒲柳之姿

釋義:比喻虛弱早衰的體質,多用作自謙之詞。

典故:出自〈言語〉篇。顧悅和簡文帝同歲,而頭髮卻早已變白了。簡文帝說:「你的頭髮為什麼會先變白呢?」顧悅回答說:「我就像蒲柳的體質,未到秋天便開始衰落了;而陛下則如松柏的體質,經受霜寒卻越發茂盛啊!」

7

煮豆燃萁

釋義:比喻兄弟間自相殘殺。

典故:出自〈文學〉篇。

8

七步成詩

釋義:形容運思敏捷、極有才氣。

典故:同上。

9

標新立異

釋義:本義是指能開創新意,立論與眾不同。今多指故意做出新奇的舉動。

典故:出自〈文學〉篇。晉朝郭象、向秀解釋《莊子‧逍遙遊》之義,當世無人能及。其後,支道林在洛陽白馬寺講解〈逍遙遊〉,卻能開創新意,有與眾不同的說法。

10

擲地有聲

釋義:丟到地上,會發出金石撞擊的清脆聲音。形容文辭優美,聲調鏗鏘。也可用來形容說話內容堅實有加。

典故:出自〈文學〉篇。晉朝孫綽寫好〈遊天台山賦〉,出示給范啟看,並說:「您試著把這篇賦擲在地上,會發出像是金、石一樣的樂聲。」

11

坦腹東床

釋義:指當女婿,或指稱女婿。

典故:出自〈雅量〉篇。

12

代人捉刀

釋義:比喻代人做事,多指寫文章。

典故:出自〈容止〉篇。魏武帝將接見匈奴的使臣,自以為身材矮小,不足以雄長四夷,就使崔季珪相代,自己持刀侍立在他的座旁。

13

大家閨秀

釋義:生長在大戶人家而有教養的未婚女子。閨,女子的臥室。閨秀,指有才德的女子。

典故:出自〈賢媛〉篇。謝玄極尊重他的姊姊謝道韞,可是張玄也常常稱讚他的妹妹,想要和道韞媲美。有一位叫做濟尼的人,同時與謝、張二家交往,有人問他二女優劣,答:「夫人(道韞)神情開朗,有竹林賢士的風氣;顧家媳婦(張玄之妹)心地高節,自是閨房之秀。」

17

枕流漱石

釋義:也作「枕石漱流」,以山石為枕頭,用溪水漱口。形容隱居山林。枕,枕靠。漱,漱口。

 

18

咄咄逼人

釋義:言語凌厲,盛氣凌人的樣子。

典故:出自〈排調〉篇。有一次桓玄與殷仲堪等人比賽舉出最危險的事。桓玄說:「拿著矛頭洗米,拿著劍頭煮飯。」殷仲堪說:「百歲老先生攀爬枯樹枝。」顧愷之說:「小嬰兒躺在水井上。」殷仲堪有一個部屬,在旁插嘴說道:「盲人騎著瞎馬,在漆黑的夜裡走在懸崖邊。」殷仲堪因瞎了一眼,聽見這話頗不高興,說了句「咄咄逼人」來斥責部屬說話傷人。

19

東山再起

釋義:比喻退隱後又出來做官,或失敗後重新站起來。

典故:出自〈排調〉篇。東晉謝安年輕時曾出仕,後因病辭官,隱居在會稽的東山,朝廷屢次徵召他出仕,都不為所動。直到四十歲時,他才又入朝,擔任桓溫司馬,後又升為宰相,官位較隱居之前更加顯赫。

20

望梅止渴

釋義:比喻用空想、空話安慰自己或別人。

典故:  

21

書空咄咄

釋義:用手在空中寫「咄咄怪事」(令人感到驚奇不解的事)四個字。今借指失意時藉以宣洩憤慨與不解情緒的舉動。咄咄,感嘆聲、驚怪聲。

典故:出自〈黜免〉篇。殷浩被罷黜以後,整天常在空中寫字。揚州的官吏和民眾,有尊崇他的德義而追隨他的,暗中窺看,見他只寫「咄咄怪事」四個字罷了。

容止:指莊嚴的儀容和舉止。/賢媛:多才而有善行的女子。/排調:音ㄆㄞˊ ㄊㄧㄠˊ。嘲笑戲弄。排,通「俳」。/假譎:假意欺騙。譎,權詐;欺騙。

※一字多義比較

字形

字義

詞例

音( ㄙㄚˇ )

() 散布、分散、東西散落或傾倒出來

1.鹽、豆成兵、胡椒粉。

2.那人把匡大擔子奪了下來,那些零零碎碎東西,了一地。(《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音( ㄙㄚ )

() 放開、鬆開

手不管、手塵寰(離開人世間。即死亡)

() 施展、耍弄

謊、野、嬌、(無理取鬧)

() 排出、排洩

像你這尖嘴猴腮,也該泡尿自己照照。(《儒林外史‧范進中舉》)

() 人名、地名

旦、哈拉沙漠。

 

 

音( ㄔㄚ )

() 約略

「撒鹽空中可擬」、強人意。

() 缺失、錯誤

錯、一念之、陰錯陽

() 區別、不同

距。

() 因比較而產生區別

異、別、相不多。

() 不好的

勁。

音( ㄔㄞ )

() 派遣

鬼使神遣、使

() 受派遣去做事的人

、信

() 被派遣做的事

音(  )

() 不整齊

互。

() 等級

尊卑之、愛無等。

音( ㄩㄝˋ )

() 高興

學而時習之,不亦乎!(論語學而)

音( ㄕㄨㄛ )

() 解釋

理、現身法。

() 言論

音( ㄕㄨㄟˋ )

() 用言語勸說別人

服、遊

()

魏武曰:「吾已得。」

() 於是

嘆曰:「我才不及卿。」

() 竟然

三十里。"

音( ㄐㄧㄠˋ )

() 相差比較

我才不及卿,乃三十里!

() 睡眠

、午

音( ㄐㄩㄝˊ )

() 睡醒

1.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世說新語‧任誕》)

2.而後知其夢也。(《莊子‧齊物論》)

() 醒悟感悟

悟、後知後

() 感覺到意識到

、警、自、不知不

() 感官受刺激後對事

物的辨識力

、味、錯、幻

 

 

 

※形近字辨析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ㄩㄣˋ

包藏、蘊含

櫝藏珠(比喻懷才不用)、韜光(比喻掩藏才能)

ㄩㄣˋ

釀造

釀。

ㄩㄣˋ

積聚、包含

藏、藉。

ㄩㄣˋ

怨怒、生氣

色、怒。

ㄨㄣ

急性傳染病

疫、神。

ㄨㄣ

濱海地區築堤攔水以養殖魚類的池塘

ㄩㄣ

 

(煙雲瀰漫的樣子)

ㄩㄥˇ

水波翻騰

(噴濺流淌)

ㄩㄥˇ

 

(比喻隱者蜷伏不出)

ㄩㄥˇ

古代殉葬用的木偶

兵馬、始作(比喻首創惡例的人)

ㄐㄩㄢˋ

質薄而堅韌的生絲織品

帛。

 

 

ㄐㄩㄢˋ

清高﹑正直不阿

(廉潔耿直)

急躁

(性情剛直急躁)

ㄐㄩㄢ

細緩的、細微的

涓涓(細水慢流的樣子)

ㄐㄩㄢ

 

 

 第九課  桃花源記

※序跋類古文

性質

為書籍、詩文所寫的介紹性文字。內容可包括作者生平事跡的介紹,寫作動機、寫作經過的說明,或者是著作內容、體例的闡述或評價等。

異名

類別

前序

置於書、文之前。又稱前言、卷頭語。

後序

置於書、文之後。又稱跋、後記。

自序

自己為自己的著作所寫的序。

他序

他人為自己著作所寫的序。

名篇

書序

《史記‧太史公自序》、許慎〈說文解字序〉、李清照〈金石錄後序〉

詩序

陶淵明〈桃花源記〉(可視作〈桃花源詩〉之序)

白居易〈琵琶行〉前序

文天祥〈正氣歌〉前序

 

※〈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的對應與筆法差異

    桃花源詩    陶淵明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復湮,來逕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製。

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于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語譯:秦王朝攪亂了皇天的秩序,賢人就去避世隱居。夏黃公、綺里季去了商山,這些人也就來到桃花源裡。往日的行蹤漸漸湮沒,進來的小路於是荒廢。互相招呼致力農耕,太陽下山便同去休息。桑樹竹林投下陰影,豆子高粱按時種入地裡。春養蠶收得長絲,秋穀成熟不須交王稅。荒山幽徑不便往來,互相聽得雞叫狗吠。祭祀還是遵循古禮,衣裳沒有新的款式。小孩縱情來歌唱,老人歡樂去遊憩。芳草滋長識季暖,樹葉凋落知風厲。雖然沒有備曆書,春夏秋冬自成歲。怡然自得多歡樂,為何要去勞心機!奇蹟隱蔽五百年,一旦敞開境界奇。淳厚輕薄不同源,敞開立即又隱蔽。請問塵世庸俗人,哪知世外如此美?願乘輕風離塵世,遠走高飛尋知己。

說明:〈桃花源詩〉為五言古詩。詩中除了交代桃源中人的來歷外,著重描述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以及作者對這個世外桃源的嚮往之情。全詩次序井然,虛實相生,亦真亦幻,與記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桃花源記〉

〈桃花源詩〉

對應

來此絕境,遂與外人間隔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差異

先寫景境,後寫避世之因

 

以敘述故事為主,具體描寫源中風景

 

以旁觀角度,客觀敘述,虛構情節而有所寄託

 

※年齡的別稱

年齡

年齡的別稱

說明

嬰兒

襁褓之年

襁褓,音ㄑㄧㄤˇ ㄅㄠˇ。背負幼兒的布條和小被。

一歲

周晬

晬,音ㄗㄨㄟˋ

幼童泛稱

孩提之童

孩提,需人提攜、懷抱的幼兒。

垂髫

髫,小孩額前垂下的頭髮。

齠齔

齠齔,音ㄊㄧㄠˊ ㄔㄣˋ。兒童乳齒脫落,更換新齒的年紀。

總角

舊時未成年男女編紮髮辮上聳形如兩角,稱為「總角」。

黃口

本指雛鳥。因出生時,嘴為黃色,故稱。後用以指幼童。

十歲以上至成年

幼學之年

弱年、弱歲

 

十三歲

舞勺之年

《禮記‧內則》:「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勺,音ㄓㄨㄛˊ

十五歲

束髮、成童、志學之年

志學,語本《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指立志專心求學。

女十五歲

及笄

古代女子年滿十五歲而束髮加笄,表示成年。笄,音ㄐㄧ。髮簪。

女十六歲

二八佳人、破瓜之年、瓜字初分

因瓜字在隸書及南北朝的魏碑體中,可拆成二個八字,二八一十六,故當時人以「破瓜」表示女子芳齡。

男二十歲

弱冠

古代男子年滿二十歲加冠,稱為「弱冠」。

三十歲

而立之年

而立,語本《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

壯室之秋

室,娶妻。古代認為三十歲是娶妻的適當年齡。

四十歲

不惑之年

不惑,語本《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

強仕之年

男子四十歲時,智力正強,志氣堅定,可以出仕。語本《禮記‧曲禮上》:「四十曰強,而仕。」

五十歲

知命之年、艾老、半百

知命,語本《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指老人

耆年、耆艾

耆老

耆,音ㄑㄧˊ。本指六十歲的老人,後為對老人的通稱。

六十歲

耳順之年

耳順,語本《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

花甲之年

以天干、地支組合,六十年為一甲子。因干支錯綜參亙,故稱六十歲為「花甲」。

杖鄉之年

《禮記‧內則》:「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

七十歲

古稀之年

語本唐‧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杖國之年

 

八十歲

杖朝之年

朝,音ㄔㄠˊ

八、九十歲

耄耋之年

耄耋,音ㄇㄠˋ ㄉㄧㄝˊ。耄、耋,皆指高齡、高壽。

九十歲

黃髮

老人髮色轉黃,是高壽的象徵。

齯齒

老人牙齒落盡更生細齒。比喻高壽。齯,音ㄋㄧˊ。老人齒落後再生的新牙,為長壽的象徵。

鮐背

,音ㄊㄞˊ。比喻年老的人氣色衰退,皮膚消瘦,背若鮐魚。

凍梨

形容老人面色。《釋名‧釋長幼》:「九十曰背……或曰凍梨,皮有斑黑如凍梨色也。」宋‧朱熹〈兼山閣雨中〉詩:「面似凍梨頭似雪,後生誰與屬遺經。」

百歲以上

期頤

年壽一百歲以上的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期,音ㄑㄧˊ

 

※與「桃」相關的成語

成 語

解 釋

世外桃源

指與現實社會隔絕的人間樂土。也用於形容風景優美、人跡稀少的地方。

人面桃花

原形容女子容貌美麗,與桃花相媲美。後用來比喻舊情仍在,人事已非。

投桃報李

別人送我桃子,我用李子回贈他。比喻禮尚往來,互相贈答。投,投贈。報,回報。語出《詩經‧大雅‧抑》:「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李代桃僵

李樹代替桃樹枯死。原借桃李之能共患難以反諷兄弟不能互助互愛,後多用來比喻互相頂替,代人受過。僵,枯死。

柳綠桃紅

柳樹發綠芽,桃樹開紅花。形容春天亮麗多彩的景象。也作「桃紅柳綠」。

桃李滿門

比喻學生或所栽培的後輩很多。也作「桃李滿天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樹、李樹雖然不會向人打招呼,但以其飽滿的果實引人前來,樹下自然會被踏成一條路。比喻為人真摯、忠誠,自然會有強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蹊,小路。

豔如桃李

像成熟的桃和李那麼美好嬌媚。形容女子容貌美麗。

杏臉桃腮

形容女子臉白腮紅,姿色非常豔美。

命帶桃花

術數用語。指容易受異性垂青或戀慕。

二桃殺三士

春秋時齊相晏嬰向景公獻計以二桃賜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勇士,令其論功領賞,欲其自相殘殺以除後患。後三人因此而自殺。後比喻運用計謀殺人。

桃灼呈祥

祝人家女子出嫁時所用的題辭

 

※一字多義比較

字形

字義

詞例

() 沿著、順著

1.溪行,忘路之遠近。

2.江六七百里舳艫相接。(《南史‧宋文帝本紀》)

() 攀爬

1.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崖。(《徐霞客遊記》)

2.木求魚(比喻用錯方法,徒勞無功)

() 因為、由於

1.花徑不曾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杜甫〈客至〉)

2.不識廬山真面目,只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

() 原因

事物的緣起、無緣無故。

() 人與人或事物之間遇合的機會

分、投、不解之、因際會(形容因為機緣而得到的遭遇或機會)滅。

() 器物的邊

、桌

()

1.復前行,欲其林。

2.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3.水盡、兵黷武(形容好戰而濫用武力)、黔驢技(比喻虛有其表而技能拙劣)、圖匕見(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理屈詞

() 終極、盡頭

趣味無、層出不

() 極、極端

凶極惡、奢極侈。

() 荒僻、偏遠

深山谷、鄉僻壤。

() 貧困、匱乏

酸、人、困。

() 困阨、不得志

1.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乎?」子曰:「君子固,小人斯濫矣!」(論語衛靈公

2.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儼然

整齊的樣子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莊嚴的樣子

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論語‧子張》)(君子的容貌儀態有三種不同的變化:遠遠望他,容貌端莊;接近他後,覺得他和藹可親;聽他說話,言辭嚴正。)

好像

她唱歌的神態儼然是個歌星。

() 完備、詳盡

1.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答之。

2.此人一一為言所聞。

() 有、備有

備、獨慧眼、各風情。

() 準備、設置

故人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過故人莊〉)

() 陳述、列舉

名、知名不(對方知道自己姓名所以不寫上。為書信中避免第三者知道姓名時使用)

() 器物、用器

、道、玩、工

() 才能、才幹

皆信命世之才,抱將相之。(李陵〈答蘇武書〉)

無論

何論、更不用說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不論、不管

無論如何、無論什麼人。

不追究

格殺無論

音( ㄩˇ )

() 說話、談論

1.子不:怪、力、亂、神。(《論語‧述而》)

2.物是人非事事休,欲淚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3.自言自、不可同日而

() 所說的話

重心長、無倫次、妙如珠。

音( ㄩˋ )

() 告訴

1.此中人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2.後常流涕述其事以人。(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3.貧者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姪〉)

() 先前

1.既出,得其船,便扶路,處處誌之。

2.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所誌。

() 朝著、對著

1.低頭暗壁,千喚不一回。(李白〈長干行〉)

2.陽、怒目相

() 臨近、接近

1.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李商隱〈登樂遊原〉)

2恰若青石的街道晚。(鄭愁予〈錯誤〉)

() 崇尚、景仰

1.常人貴遠賤近,聲背實,又患闇於自見。(曹丕〈典論論文〉)

2.人心背。

不久、隨即

1.未果,病終。

2.蒙國恩,除臣洗馬。(李密〈陳情表〉)(不久又蒙受國恩,改任臣為太子洗馬。)

1.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2.覓、幽訪勝。

平常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

 

※〈桃花源記〉與老子〈小國寡民〉

    道德經‧八十章 小國寡民    老子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語譯:有一個人口不多的小國,雖然擁有武器但始終都用不到,人民安居樂業、富足飽滿,以致怕有危險而不願遷居到遠方。雖有舟船可用,但沒人要搭乘;雖有盔甲武器等防衛的武器,卻因為沒有機會使用而不知道該放在哪裡。該國人民彷彿回到古時候,以結繩的方法記載一下曾經發生的事情就夠了,其他的用品及工具彷彿都是多餘之物。人民對於自己已經擁有維生的食物、藉以保暖的衣物、安全的居住環境及生活的方式跟習慣,都感到滿足。即使用肉眼就能看見鄰近國家的活動情形,大家養的雞叫聲也都互相聽得到(距離很近),但是兩邊的人民從出生到死亡之間,卻因為沒有必要及需求而互不往來。

 

 

桃花源

小國寡民

共同主張

理想的社會形態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一切布置恰如其分,人民生活於其間方可怡然自得

理想的人格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和諧自在,樸實無華

理想的政治哲學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遺世獨居、追求平靜、自在自適

 

※延伸閱讀

    歸園田居‧其一    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園,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語譯:從小不知隨流俗,生性本來愛丘山。誤入官場去做官,一去便是十三年。籠中山鳥戀舊林,池中河魚思舊潭。郊野南邊開荒去,不弄機巧歸田園。宅邊土地十多畝,茅草房屋八九間。榆樹柳樹遮後園,桃樹李樹栽堂前。遠處人家依稀見,村落上空起炊煙。深巷傳來狗吠聲,群雞鳴叫桑樹巔。門前沒有嘈雜事,心情平和有餘閒。長久關在牢籠裡,喜得今天返自然。

 

歸園田居‧其三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語譯:種豆種在廬山下,雜草茂盛豆苗稀。清晨起來鋤草去,伴著月色荷鋤歸。草木叢生道路窄,晚間露水溼我衣。衣服露溼無所謂,只求心願不相違。

 

    讀山海經‧其一    陶淵明

孟夏草木長,遶屋樹扶疎。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窮巷隔深轍,頗迴故人車。

歡然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汎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語譯:初夏時節草木長,屋邊樹木枝扶疏。群鳥歡欣有棲所,我亦喜愛我草廬。

田已耕完種已畢,閒時還自讀我書。偏僻里巷車難進,舊友倒車返舊路。

心情歡暢飲春酒,佐酒摘我園中蔬。細雨霏霏從東來,和風隨雨同入戶。

穆天子傳任泛覽,還可瀏覽山海圖。俯仰能知天下事,若不歡樂更何如?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