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教學資料 / 桃花源記

一、作者

字號

又名【         】 ,字【            】。東晉潯陽柴桑人。

自稱

陶淵明生平未嘗有過喜怒神色,只是好飲,曾與子書以言其志,為訓戒曰:「五六月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            】」(指伏羲氏(羲皇)以前的人。)

生平

陶淵明一生大致分為三期:二十九歲以前為家居讀書期;二十九至四十一歲為時官時隱時期;四十一至六十三歲為隱居不仕時期。

出身世家,重視廉潔:曾祖陶侃,官至大司馬,祖父陶茂,父陶逸,官至太守,外祖孟嘉,任征西大將軍。祖先與親戚,都胸懷廣闊、品格高尚,雖居高位,但能清貧自守。

少懷壯志,傾向想做一番事業,亦傾向清高自守,終【                      】。

擬古詩云:「少時壯且厲(剛烈),撫劍獨行遊」

雜詩云:「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振起羽翼,幻想一舉千里)」

飲酒之十六:「少年罕人事 游好在六經(少年時很少交遊,專心鑽研六經)」

晉書.隱逸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

從晉安帝義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隱居不仕。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歸田的這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逝後,其生前好友顏延年為其作誄文〈陶徵士誄〉。陶淵明有五子陶儼,陶俟,陶份,陶佚,陶佟。

思想

受【              】之影響,其能善守儒家律己嚴正負責之規範,而又不受虛偽禮法、破碎經義之拘束;在生活中能具【         】清靜逍遙之自由精神,而不與當代頹廢荒唐之名士同流;思想行為中有【         】之慈悲空觀,而絕不迷信。

1.田園詩:在現存的一百二十多首陶詩中,描寫農村景色和鄉居生活的作品,占有很大的分量。這類作品內容真實,感情深厚,形象明朗,善用白描手法,表現樸素的自然美。最為人們所傳誦:〈歸園田居〉、〈桃花源詩〉、〈飲酒詩〉這些篇章是有名的代表作。

2.詠懷、詠史詩:陶淵明的詠懷、詠史詩有:〈雜詩〉、〈詠貧士〉、〈詠荊軻〉、〈讀山海經〉等。【          】的作品表現【                  】的心境。

讀陶淵明的田園詩,我們會覺得他內心很平靜、很達觀,再讀他的詠懷詩或詠史詩,才知道達觀與平靜,只是一種表面的或暫時的現象,悲愴ㄔㄨㄤˋ才是他的真實內心。陶詩中還常常帶著一種【          】,這種理趣往往與景物、情感結合在一起,且絕無說教氣。

其文思想感情真實,文筆樸素簡潔,風格清新雋永。【             】是陶淵明自身形象的鮮明寫照,桃花源記則是他心目中理想社會的描繪。

〈歸去來辭并序〉描寫【              】之喜悅及對田園生活之熱愛,表現高潔之志趣。宋.歐陽脩曾云:「晉無文章,唯陶淵明 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

辭賦

散文

除詩歌外,《靖節先生集》所收的辭賦、散文有不少優秀作品,如〈歸去來辭〉、〈閒情賦〉、〈桃花源詩〉并記、〈五先生傳〉等,同他的詩篇一樣,表達他的思想感情、生活態度和高尚品質。

著名的〈歸去來辭〉,作於歸隱之初,文中對田園生活無限嚮往,凸顯他不願同流合汙的志趣。文中充滿詩意,全無半點斧鑿痕,具有很深的感染力,曾被宋代作家【             】推為晉代最好的文學作品。

後世

評價

陶淵明的詩文在南朝並不受重視。劉勰文心雕龍隻字未提到他,鍾嶸.詩品也只將他列在【         】。

2.    直至【                       】編定了陶淵明集八卷,並親自寫序,作傳。

3.             】,陶淵明才廣泛受到重視,如李白、杜甫等大詩人,都曾推崇他的人品、氣節和詩文。王維、【          】等人都模倣他的詩風,開創了唐代自然詩派。【        】以後,陶淵明的地位愈高,他卓越的人品和超凡的詩品,薰染了許多文人的精神和靈魂,影響極為深遠。

4.    鍾嶸.詩品:「文體省淨,殆無長語;篤意真古,辭興婉愜」並推許他為【                                       

5.    昭明太子蕭統對陶淵明推崇備至:「其文章不群,詞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

6.    白居易:「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

7.    蘇軾:「淵明詩初視若散緩,熟視之有奇趣」(冷齋夜話引)

蘇軾:「【                                   】」(質樸中寓華美,平淡中寓豐滿的獨特風格),作109篇和陶詩,可見陶淵明對蘇東坡影響之深。

8.    王國維認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                   】的代表

黃庭堅讚美陶淵明有「不煩繩削而自合」的藝術境界,已達爐火純青的境地。

後世譽陶淵明為【                】之祖:田園詩反映田園生活為主要內容,陶淵明是其創始者,歸園田居、桃花源詩、飲酒為代表作。

出身寒門

  陶淵明仕途困頓、時仕時隱,一方面由於他高潔的人格,與當時官場惡劣的風氣不合;另一方面更是和他出身寒門、家族地位的低微有關。九品中正制度之下,逐漸產生了門閥等級,法律上以門第家世來確定統治階級的等級和世襲特權,於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對於寒門出身的人來講,姓字幾乎是無意義的,世族子弟在仕途上是比起寒門子弟來得優越多了。陶淵明的曾祖【          】,雖有功於東晉,但由於出身寒門,所以經常遭人嘲笑。

仕與隱

  陶淵明在內心深處有著強烈的【             】的政治情懷。少年時「猛志逸四海」,老年時「猛志固常在」,使得他幾次出仕,以實現兼濟天下的雄心壯志。陶淵明出仕為官,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家庭生計,所以他內心常常處在深深的矛盾之中。

  陶淵明【                                    】,看似突然,實則必然。在門閥世族制度的時代,陶淵明像其他許多出身寒微的士人一樣,雖勉強入仕,但官職低微,壯志難酬,只能屈沉下僚,仰人鼻息。於是憤而歸隱成了無言的抗議。

  陶淵明辭官歸隱之初,過著一種夫耕於前、妻鋤於後、餘暇較多、無憂無慮的生活。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天災紛至沓來,陶淵明的家境越來越壞,甚至只能借貸度日。即使這樣,陶淵明依舊不改自己的品行節操,不結交豪門貴族,只與村夫隱士相往來。當時人們即把陶淵明與慧遠法師的著名弟子劉遺民、周續之,共稱為「潯陽三隱」。

  幾經入仕、辭官的反覆,陶淵明終於悟明自己的人生志向──「寧固窮以濟意,不委曲而累己」(感士不遇賦)。他要像黔婁一樣保持正直之士的傲骨勁節。

人格與作品風格

  在長期的隱居生活中,陶淵明寫了許多以隱居躬耕生活為題材的動人詩歌,詩中描繪優美的【               】,歌詠飲酒撫琴、讀書賦詩、訪問鄰曲、【            】的種種情趣,抒發了對這種寧靜閒逸生活的衷心喜愛,表現了沖淡曠達、安貧樂道的品格。在陶淵明以前,還沒有人像他那樣把吟詠隱逸的題材寫得如此生動多樣。

  不過我們如果把陶淵明這位「隱逸詩人」理解成總是悠然自得,沒有一點內心衝突,那就不正確了。詩人的隱居,本是不得已的。他少年時代接受了傳統的儒家教育,對於大濟蒼生、立善垂名本有熱烈的嚮往。但他眼見當時官場充滿了虛偽和貪婪,才能出眾、秉公正直之士不但受到誹謗,而且常常橫遭不測。他對這種不合理的現實感到悲憤、困惑,但根本無力去改變它。詩人生活的東晉後期,統治集團爭奪殘殺的狀況越演越烈,局勢動盪,戰禍連年。在此種險惡的政治局勢中,陶淵明當然更無意出仕。於是他只得逃避到田園中去。雖然比較清苦,但尋得了心靈的相對自由。他把歸隱視為生命的寄託與歸宿,因此才把田園生活寫得那樣平和、淳樸、美好。但他歸隱之後,想到自己終將默默無聞地度過此生,少年時的壯志已成夢幻,也還是不能不感到悲哀淒涼;自己心中的矛盾、痛苦也無人理解,又感到多麼孤獨!這種心情,在組詩飲酒、雜詩等作品中多有表現。

  此外,詩人常常悲嘆貧苦,憂念死亡。他也沒有忘卻政治,述酒就是一首寄託了晉宋易代之悲的詩作。總之,陶淵明歸隱了,但並不可能全然脫離現實,他的思想感情和作品仍然受著時代、社會的制約。

二、國學常識

◎梁朝重要文學專書

書 名

性 質

作 者

說 明

《文心雕龍》

文學批評

       

1.  簡稱《文心》。為中國現存最早【                】。全書計五十篇,凡十卷。

2.  採駢文形式書寫,內容敘說文章之作法與文體之性質。

3.  對陶淵明隻字未提。

《詩品》

詩評

       

1.  分詩為上中下三品,為中國詩評專著最古之作,開後世詩話之先河。

2.  所品評者皆古今【            】。

3.  將陶詩列為【            】。

    

        

詩文選集

蕭統(編)

1.  簡稱【            】。中國詩文總集之首。

2.  選錄秦漢下逮齊梁之詩文。

3.  選文標準:「事出於【       】,義歸乎翰藻。」

4.  唐顯慶中,李善為之注;開元時有五臣注。南宋以後,取《李善注》與《五臣注》合刻,稱《六臣注文選》。

5.  取陶淵明遺文編成《陶淵明集》八卷,並親自為之寫序、作傳。

◎文壇領袖略說

古文家之祖

司馬遷

北宋文壇領袖

          

田園詩人之祖

陶淵明

豪放派詞風之祖

          

隱逸詩人之宗

          

樸學之導師

          

山水詩人之祖

          

清代古文大家

          

新樂府運動

          

辭賦之祖

          

寫實詩先聲

杜 甫

駢文初祖、漢賦先聲

           

三、課文深究

題解

  本文選自陶淵明集。文後有詩,一般多視桃花源記為              的序。

           時期,政治傾軋不安、社會紛擾不定,陶淵明身處其中,無法改變現實的狀況,便透過創作,刻劃出一個與汙濁混亂的社會相對立的美好世界──桃花源,以寄託自己的理想。

  全文以                 的筆法,描寫           進入桃花源的過程以及所見所聞,透過具體生動的情節,勾勒出一個自然淳樸、             、和諧無爭的人間淨土,藉以象徵作者心中的                。全篇文辭流暢優美,意旨寄託深遠,堪稱作者晚年的代表作之一。

 

課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 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跳至網頁頂部